读《论语》学做人1·14|好学是一种什么状态
在孔子眼里,好学的人是什么样子呢?
孔子认为,一个人能够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学习并改正自己的不足,这样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对于学习,其实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态度。孔子不讲吃住,更关注学问。孔子的两个弟子符合这个要求,一个是颜回(子渊),一个是原宪(子思)。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称赞他“贤哉”(《论语·雍也》6.11)。原宪“居鲁,环堵之室,茨以生蒿,蓬户瓮牖,揉桑以为枢,上漏下湿,匡坐而弦歌”(《庄子·让王》),“居蒿庐蓬户之中,……衣弊衣冠,并日蔬食,衍然有自得之志”(《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
在孔子那个时代,社会生产力还很不发达,人们的吃、穿、住、行的条件都比较差,因此,追求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生活的舒适,是人们的正当需求。但是,在孔子看来,富、贵,舒适的生活固然应当追求,但是,对精神的追求才是永恒的。一个真正致力于学问的人,不应当在把关注点放在吃、住上,而应当放在学问上。在现代,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住的条件有了很大提高,吃的东西更加丰富,“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不再是主要要求,但是,追求学问的精神不能变。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就”是靠近、看齐的意思;“有道”是指有道德的人;“正”是匡正、端正、改变。“慎于言”,就是说话要谨慎,表达准确,要不就别说话,说话就要说到点子上。
这一章的部分意思,在《里仁》篇,孔子作了再次强调: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里仁》4·24)
讷,是语言迟钝,这里指说话要谨慎。敏,有勤奋、敏捷的意思。在日常生活中,君子说话要谨慎,但行为,包括工作等方面,要勤劳敏捷。跟“敏于事而慎于言”的意思是差不多的。毛泽东在1936年、1940年以本章的语义来给他的两个女儿分别取名李敏、李讷。而他的两个女儿之所以姓李,是因为毛泽东在率领中共中央机关和军民在转战陕北时曾化名“李得胜”。
这两章特别适合于年轻人。求学阶段,不能过分讲究吃喝穿戴,要以学习为务;工作后,在单位里,由于工作经验少,说话一定要谨慎,不要说错了,工作要努力,在表现得伶俐点,勤奋点,勤劳点,这对于培养锻炼自己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学习,孔子是自信的。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论语·公冶长》5·28)
哪怕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庄,也一定有和我一样讲忠信的人,但肯定不如我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