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QL学习日记--基础篇(8讲)

2020-03-30  本文已影响0人  Timor小先生

第一讲:基础架构:一条SQL查询语句是如何执行的?

1、MySQL 的基本架构示意图

Mysql的逻辑架构图

大体来说Mysql分为两部分:Server层和数据引擎。

Server层包括连接器、查询缓存、分析器、优化器、执行器。涵盖大多数核心功能,以及所有内置函数,所有跨存储引擎的功能都在这一层实现,比如存储过程、触发器、试图等。

存储引擎层负责数据的提取和存储,支持InnoDB、MyISAM、Memory 等多个存储引擎,Mysql5.5.5后InnoDB成为默认引擎。如果在建表是想选择其他引擎可以engine=memory来指定使用内存引擎创建表。

不同的存储引擎共用一个 Server 层,也就是从连接器到执行器的部分。

2、连接器

第一步必须要连接到Mysql上,这时用到的是连接器。

连接器负责跟客户端建立连接、获取权限、维持和管理连接。

客户端长时间不使用,连接器会自动断开,这个时间是由参数 wait_timeout 控制的,默认值是 8 小时。如果断开后,再次发送请求,会提示Lost connection to MySQL server during query。这时需要重连。

数据库里面长连接是,长连接成功后,客户端持续的请求使用同一个连接。短连接是客户端几次查询后就断开,下次查询再重新建立连接。推荐使用长连接,建立连接过程是复杂的,但有些时候内存长得特别快,这是因为 MySQL 在执行过程中临时使用的内存是管理在连接对象里面的。这些资源会在连接断开的时候才释放。所以如果长连接累积下来,可能导致内存占用太大,被系统强行杀掉(OOM),从现象看就是 MySQL 异常重启了。

长连接占用内存过多解决方案

(1)、定期断开长连接,重连。

(2)、Mysql5.7版本后,每次执行完比较大的操作,通过执行 mysql_reset_connection 来重新初始化连接资源。这个过 程不需要不需要重连和重做权限验证,但是会将连接恢复到刚刚创建完时的状态。

3、查询缓存

第二步,建立好了连接,接下来执行sql,查询缓存。

Mysql拿到sql首先会检查是不是之前执行过的sql,所以会先查询缓存,之前执行过的sql及结果可能会以key-value形式存在于缓存中。如果能直接找到key,就直接返给客户端。

如果缓存没命中,则执行后续过程,执行完成后,执行结果会被存入缓存。

使用缓存弊大于利,缓存失效非常频繁,只要有一个表更新,这个表上的查询缓存会全部失效,可能之前存的缓存还没有用到,就全失效了,这对压力大的数据库来说,查询缓存命中率特别低。静态表,比如配置表,长时间不更新推荐使用缓存。

注意的是,MySQL 8.0 版本直接将查询缓存的整块功能删掉了,也就是说 8.0 开始彻底没有这个功能了。

4、分析器

如果没有命中缓存,接下来就真正执行sql,首先要知道sql要干什么,就要对sql进行解析。

首先进行  词法分析  分析出字符串是什么意思,比如select->查询语句,把T识别为表名T,ID识别为列ID

然后进行  语法分析  要遵从语法规则比如select->elect会报错You have an error in your SQL syntax

5、优化器

经过了分析器,知道了sql要干什么,接下来进行优化器处理。

优化器是当你sql中有多个索引时,决定使用哪个索引,或者在一个语句中有多个join表关联,决定各个表的连接顺序。

例如 select * from t1 join t2 using(ID) where t1.c=10 and t2.d=20;

这里有两种执行顺序,先取c=10或者先取d=20,逻辑上一样,但是效率有所不同,优化器就是起选择作用。

6、执行器

知道要做什么了,接下来就是执行器。

执行前会判断下有没有表T的执行权限,如没有会返回错误。如果是查询缓存,则是返回的时候验证权限,(查询也会在优化器之前调用 precheck 验证权限)。

为什么对权限的检查不在优化器之前做

有些时候,SQL语句要操作的表不只是SQL字面上那些。比如如果有个触发器,得在执行器阶段(过程中)才能确定。优化器阶段前是无能为力的。

mysql> select * from T where ID=10;

ERROR 1142 (42000): SELECT command denied to user 'b'@'localhost' for table 'T'

如果有权限就打开表执行,会根据表的引擎定义,去使用引擎提供的接口。

比如上面sql,id字段没有索引,则:

1)、调用Innodb引擎接口取第一行判断id是不是10,是加入到结果集,不是跳过。

2)、调用引擎接口取下一行,重复1),直到这个表最后一行。

3)、执行器把上述过程所有满足条件的行组成结果集返回给客户端。

至此一条sql执行完成。

对于有索引的表,逻辑差不多,第一次调的是“满足条件的第一条”,第二次调的是“满足条件的下一条”这些接口引擎中有定义。

数据库慢日志中可以查到rows_examined字段,代表一共扫描了多少行,这是执行器每次调用引擎累加的。

有些情况下,执行器调用一次,引擎会扫描多行,因此引擎扫描行数跟 rows_examined 并不是完全相同的。这个后面会学习。


第二讲:日志系统:一条SQL更新语句是如何执行的?

1、更新语句执行

mysql> create table T(ID int primary key, c int);

mysql> update T set c=c+1 where ID=2;

查询语句的流程更新语句会再走一遍,首先连接数据库,然后在一个表上有更新,则这条语句就会把表 T 上所有缓存结果都清空,然后分析器分析这是一条更新语句,优化器决定使用ID这个索引,然后执行器找到这一行更新。

与之前不同的是更新流程涉及到两个重要日志模块:redo log(重做日志)binlog(归档日志)

2、重要的日志模块:redo log

关键点就是先写日志,再写磁盘。

当有一条记录需要更新的时候,InnoDB引擎会先把记录写到 redo log (粉板)里面,并更新内存,这个时候就算更新完成了,同时,InnoDB会在适当的时候将这个记录更新到磁盘中,而这个操作往往是在系统比较空闲的时候做,类似打烊以后掌柜把粉板更新到账本上。

InnoDB 的 redo log 是固定大小的,比如可以配置为一组 4 个文件,每个文件的大小是 1GB,那么这块“粉板”总共就可以记录 4GB 的操作。从头开始写,写到末尾就又回到开头循环写,如下面这个图所示:

redo log

write pos是当前写位置,一边写一边后移,check point是当前要擦除记录位置,这两个指针都是循环的。擦除的记录需要更新到记录文件。

两指针中间位置是当前“粉板”还空着的空间,如果write pos追上check point,说明“粉板”满了,需要停下来擦除一下记录,

有了 redo log,InnoDB 就可以保证即使数据库发生异常重启,之前提交的记录都不会丢失,这个能力称为 crash-safe。

3、重要的日志模块:binlog

mysql主要有两块,Server和存储引擎,Server主要做的是mysql功能层面的事,存储引擎主要做的是存储相关,那么redo log相当于是存储引擎(InnoDB)特有的日志。而Server层也有自己特有的日志 binlog ,称为归档日志。

1)、为什么会有两份日志?

简单来说是当时Mysql没有InnoDB引擎,Mysql自带引擎MyISAM不支持 crash-safe 能力,binlog 日志只能用于归档。

2)、这两种日志有以下三点不同

a、redo log是InnoDB特有的,binlog是Server层实现的,所有公用的。

b、redo log是物理日志,记录了“某页改了什么”,binlog是逻辑日志,记录的是这个语句的原始逻辑,比如“给 ID=2 这一行的 c 字段加 1”。

c、redo log是循环写的,空间固定会用完,binlog是可以"追加写",不会覆盖以前的日志。

3)、执行器和InnoDB执行一条更新语句流程

深色部分执行器执行,浅色部分引擎执行。

update语句执行流程

总结起来分五步,1、执行引擎取id=2的这行,引擎直接搜索到这行看是否在内存页中,是返回,否磁盘读入内存;2、引擎c+1,写入新行;3、引擎将新行更新到内存,更新写入redo log,此时 redo log 处于 prepare 状态。然后告知执行器执行完成了,随时可以提交事务;4、执行器生成这个操作的binlog,并把 binlog 写入磁盘;5、引擎提交事务,redo log 处于 commit 状态。

最后三步,将 redo log 的写入拆成了两个步骤:prepare 和 commit,这就是"两阶段提交"。

两阶段提交是为了让两份日志之间的逻辑一致

简单说,redo log 和 binlog 都可以用于表示事务的提交状态,而两阶段提交就是让这两个状态保持逻辑上的一致。

4)、怎样让数据库恢复到半个月内任意一秒的状态?

首先取最近一次的全量备份,然后取binlog注意执行到要恢复的时间点

四、总结

主要学习两个日志,物理日志redo log 和 逻辑日志binlog。

redo log 保证了crash-safe 能力。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 这个参数设置成 1 的时候,表示每次事务的 redo log 都直接持久化到磁盘。这个参数建议设置成 1,这样可以保证 MySQL 异常重启之后数据不丢失。

sync_binlog 这个参数设置成 1 的时候,表示每次事务的 binlog 都持久化到磁盘。这个参数也建议设置成 1,这样可以保证 MySQL 异常重启之后 binlog 不丢失。

日志系统的"两阶段提交",两阶段提交是跨系统维持数据逻辑性一致时常用的一个方案。


三、事务隔离:为什么你改了我还看不见?

1、前言

事务就是要保证一组数据库操作,要么全部成功,要么全部失败。

Mysql支持多引擎,但并非所有引擎都支持事务,比如MyISAM不支持事务,也是被InnoDB替换的重要原因之一。

2、隔离性于隔离级别

1)、事务特征,ACID,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持久性。

2)、多事务同时执行时可能出现,脏读、不可重复读、幻读。

脏读:读了一个事务没有提交的数据

不可重复读:事务A执行中还未最终提交,另一个事务B修改了数据并且提交,事务A两次读取数据不一致

幻读:一个事务按相同的查询条件重新读取以前检索过的数据,却发现其他事务插入了满足其查询条件的新数据

3)、事务的隔离级别,隔离的越严,性能就越低

读未提交:事务还没被提交时,其他事务就能看到。

读已提交:事务提交后,才能够被其他事务看到

可重复读:一个事务在执行过程中,总是跟这个事务开启时看到的数据是一致的,在此级别下为提交的变更其他事务也看不见

串行化:对同一行数据,读会加读锁,写会加写锁,当出现读写冲突时,后执行的事务必须等待前一个事务执行完才能继续执行

总结起来:

读未提交:别人改数据的事务尚未提交,我在我的事务中也能读到。

读已提交:别人改数据的事务已经提交,我在我的事务中才能读到。

可重复读:别人改数据的事务已经提交,我在我的事务中也不去读。

串行化:我的事务尚未提交,别人就别想改数据。

这4种隔离级别,并行性能依次降低,安全性依次提高。

4)、Oracle默认的隔离级别是“读已提交”,transaction-isolation设置当前事务级别,show variables查看当前隔离级别

使用“可重复读”隔离级别好处:事务启动时的视图可以认为是静态的,不受其他事务更新的影响。

3、事务隔离的实现

每条记录在更新的时候都会同时记录一条回滚操作。同一条记录在系统中可以存在多个版本,这就是数据库的多版本并发控制(MVCC)。

1)、回滚日志什么时候删除?

系统会判断当没有事务需要用到这些回滚日志的时候,回滚日志会被删除。

2)、什么时候不需要了?

当系统里么有比这个回滚日志更早的read-view的时候。

3)、为什么尽量不要使用长事务。

长事务意味着系统里面会存在很老的事务视图,在这个事务提交之前,回滚记录都要保留,这会导致大量占用存储空间。除此之外,长事务还占用锁资源,可能会拖垮库。

四、事务的启动方式

1)、显式启动事务语句, begin 或 start transaction。配套的提交语句是 commit,回滚语句是 rollback。

2)、set autocommit=0,这个命令会将这个线程的自动提交关掉。意味着如果你只执行一个 select 语句,这个事务就启动了,而且并不会自动提交。这个事务持续存在直到你主动执行 commit 或 rollback 语句,或者断开连接。

建议:set autocommit=1, 通过显式语句的方式来启动事务,可以解决有些客户端启动时set autocommit=0,这导致接下来的每次查询都在事务中,如果是长链接,就导致了长事务。

但如果考虑多次交互问题建议在set autocommit=1的情况下使用 commit work and chain 语法,commit是提交事务,        commit work and chain是提交事务并自动启动下一个事务,这样省去了begain的开销。

查询长事务方法:下面这个语句,用于查找持续时间超过 60s 的事务。

select * from information_schema.innodb_trx where TIME_TO_SEC(timediff(now(),trx_started))>60


第四讲、深入浅出索引(上)

一句话简单来说,索引就跟书的目录一样,就是为了提高数据的查询效率

一、索引的常见模型

1、常见的索引模型:哈希表、有序数组、搜索树。

2、哈希表:键 - 值(key-value)存储数据的结构。

3、哈希的思路:把值放在数组里,用一个哈希函数把 key 换算成一个确定的位置,然后把 value 放在数组的这个位置。解决哈希冲突的办法是拉出一个链表。

4、哈希表适用场景:只有等值查询。

5、有序数组:按顺序存储,查询用二分法就可以快速查询,时间复杂度是:O(log(N)),有序数组在等值查询和范围查询场景中的性能就都非常优秀,有序数组查询效率高,更新效率低。

6、有序数组适用场景:只适用于静态存储引擎。(一些不会修改的数据)

7、二叉搜索树:左节点 < 根节点 < 右节点。查询和更新时间复杂度都是O(log(N))。

8、数据库存储大多不用二叉树,原因是索引不仅存在内存中,还要写到磁盘,树过高的话,查询效率慢,所以适用n叉树。

二、InnoDB中的索引模型

1、InnoDB中的索引模型:B+树。每一个索引在 InnoDB 里面对应一棵 B+ 树。

2、索引类型:主键索引和非主键索引。

InnoDB 的索引组织结构

主键索引叶子结点存的是整行数据,也称为聚簇索引。

非主键索引叶子结点存的是主键的值,也称为二级索引。

3、主键索引与非主键索引区别:主键索引只需要搜索ID这棵B+树就能拿到数据。非主键索引是先搜索索引拿到主键值,再到  主键索引树搜索一次,这个过程称为回表

4、基于非主键索引的查询需要多扫描一棵索引树,所以尽量使用主键索引查询。

三、索引维护

1、B+ 树为了维护索引有序性,在插入新值的时候需要做必要的维护。

2、一个数据页满了,按照B+算法,新增加一个数据页,然后挪动部分过去,这个过程叫页分裂。会导致性能下降,空间利用率降低大概50%。当相邻的两个数据页利用率很低时会合并,叫做分裂过程的逆过程。

3、从性能和存储空间方面考量,自增主键往往是更合理的选择。主键长度越小,普通索引的叶子节点就越小,普通索引占用的空间也就越小。



只是记录学习,记录成长,后续学习记录会再次更新,

学习资料来源于极客时间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