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饺子的随想
在北方,面食是每家每户餐桌上最经常出现的食品。所以做为北方喜爱面食也该是理所应当的吧。不过,对于生长于北方的我来说,并不是所有面食可以引起口腹之欲的热情。
有朋友说,这也许是我16岁后离开北方,四处游走的结果。饮食习惯已经完全改变了。我仔细想了想,似乎也不尽是如此。从小到大家中主食是米饭,面食也不会顿顿出现在餐桌上。
虽然我的家乡地处北方,但盛产大米,而且还颇有几分名声的。因此也不能说所有北方人都无面不欢吧。
当然,做为北方人总有某样面食让我割舍不下。那就是饺子。我喜欢吃饺子,不管我身处何方,只要有机会我就会吃顿饺子解解馋。
对饺子的喜欢似乎自儿时起就深刻在本能之中了。在我们家,吃饺子是一件颇有仪式感的事情。小时候,物质条件还稍显匮乏。
选择吃饺子的时机都在当时认为重要的日子里:过年,生日和亲友来访等等。如果在普通日子里吃饺子,那就显得过于奢侈了。
吃饺子还是该吃自己包的。自己家包的饺子的味道是在外面吃不到的。父母很会包饺子的。
母亲擅长配馅,父亲擅长擀皮。所以父母一配合,我就能迅速地吃上热腾腾的馅鲜不腻,皮薄劲道的饺子。
即使时至今日,吃了那么多不同种味道的饺子后,我还是觉得父母做的饺子的味道最让我感到舒服吧。
有时在想为什么我会这么喜欢吃饺子呢?这可能是受父亲的影响吧。从小就常常听父亲提起自己成长往事。
父亲成长于生活物资更加匮乏的年代。父亲一家五兄弟,他排行老三。一家七口吃饭是个大问题。吃饺子更是奢侈中的奢侈。
当父亲能吃上饺子时,他会拼命的吃,吃的差不多时,还会出去跑上几圈消化一下,然后回来接着再吃。那个年代也许一年到头也就能吃上一回饺子。吃上一顿饺子是极为珍贵的机会。
也因此父亲会有饺子是最好的食物的意念。甚至到了如今这这个生活物如此资丰富的年代,见识了各种各样的食物后依然不会改变,而且将这份意念传承到我身上,当然我也不讨厌这意念就是了。对某种食物的喜欢可能不在食物味道之上。
饺子做为我国传统面食的一种,也有着自己的历史记忆。
据传说,饺子是由馄饨演化而来。在演化过程中,有着很多名目。三国时期有月牙馄饨之称。南北朝时期称“馄饨,唐代叫偃月形馄。
到了宋代被称为角子,与饺子很接近了。到了元明两朝,又被叫成了扁食。直到清代,饺子才真正被命名为饺子。
首创饺子的人是东汉时期的医圣张仲景。他当时做饺子的初衷是为了药用。张仲景用面皮包上羊肉、胡椒等来治病,避免病人耳朵上出现冻疮。
这么看来,华夏第一代饺子可是羊肉馅的呢。羊肉馅饺子就不是回民餐厅的专利哩。
似乎饺子做为中华传统文化一部分,在文化输出方面做的是最为突出的。在蒙古人入主中原建立元朝后,饺子这种面食被蒙古人推广到了他们的其他统治区,演变成不同风格的饺子。如今,俄罗斯,土耳其和许多中亚,东南亚,东欧各地区都有自己风味的饺子。
说完海外,再将视角拉回到国内。现代的饺子已不能单纯地定性为北方面食。随着时间推移,人口迁徙融合。
饺子被推广至全国各地,因着地域文化不同,对食物口味要求不同,产生了带有地方特色口味的不同饺子。单纯把饺子定性为北方面食了。
也许就是某些微小的事物才更能见证历史,文化和时代的变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