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力探索让民族文化彰显独特竭力探索让民族文化彰显独特魅力——记江
竭力探索让民族文化彰显独特竭力探索让民族文化彰显独特魅力——记江苏省竹木雕刻艺术家周海荣先生
竭力探索让民族文化
彰显独特竭力探索让
民族文化彰显独特魅
力——记江苏省竹木雕
刻艺术家周海荣先生
@本刊记者 李淑雅 蒲良法 陈建平 王明亚 摄影:郭建革
竹木雕刻家周海荣大师
@本刊记者 李淑雅 蒲良法 陈建平 王明亚 摄影:郭建革
“失传的无法追加,传承的更加珍惜”,雕刻是中国一项珍贵的文化遗产,所以一定要在艺术生涯中竭力探索让民族文化彰显独特魅力!
——周海荣
常州是一座有着3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地处江南、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带,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心城市之一、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文化旅游名城,是江苏长江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曾有过延陵、毗陵、晋陵、南兰陵、武进等名称,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始改常州,于1949年设市。
常州丘陵山区拥有丰富的自然植被,盛产毛竹、江竹、淡竹、石竹的南部山区,素以“竹海”著称,竹产量居江苏省第二。
常州民间工艺有龙城三宝(常州梳篦、乱针绣、留青竹刻)、汉画砖刻屏、根雕、金坛刻纸等。
常州市牛塘古镇被誉为常州的西大门,是远近闻名的雕刻之乡。自古至今涌现出一大批竹木雕刻艺术家。
闻名遐迩的竹木雕刻艺术家周海荣的工作室“荣古斋”就位于牛塘古镇运河畔,白墙青瓦掩映在浓密的竹林旁,环境优雅,绿意盎然。他1972年生于江苏常州武进,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高级技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师、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常州市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常州市花鸟画研究会会员、荣古斋主人。
初见周海荣,着一身汉服,浓眉大眼,笑容可掬,眼神里透出探索和睿智;说起雕刻,周海荣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他和雕刻的情缘。
他父母原来继承祖传的梳篦制作工艺技术,一直从事梳篦制作。每逢暑假他就跟在父母身边打下手,受父母影响和耳熏目染,他对制作梳篦的七十二道半工序熟记于心。他介绍说:梳篦制作在常州已有1600多年历史,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来他们这个村就叫梳篦村。但随着生活和市场的需求,梳篦制作虽工序繁琐却经济效益低廉,这门传统手艺渐渐失传,梳篦制作也慢慢退出了人们的生活,少量的梳篦大多数作为工艺品被世界各国的收藏艺术家收藏。
周海荣自幼就喜爱画画,经过参加专业美术班学习和一番勤学苦练,绘画功底很扎实;逐渐对构图和造型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从十四五岁开始,家里的桌椅板凳经过他手修改就会变得更加美观,精巧,真是变腐朽为神奇。到了21岁时,他开始学习雕刻,多次参加雕刻技术培训,并潜心向专业雕刻人士请教要领。他购买了各种各样的雕刻工具和书籍,查阅和了解历史、绘画、雕刻等相关知识,慢慢摸索动手雕刻。一开始雕刻只是模仿别人的作品,还坚持常年多次前往故宫及祖国各地名胜古迹参观学习临摹,多方请教从事雕刻工艺的老师给予指点。他还经常去全国各地观看艺术院校的毕业展,他说:从这些青春、激情的作品中能激发他创作灵感的来源。他爱好收集古玩多年收藏,目的在于研究收藏品上的雕花和工艺技法,并在自己的雕刻手法上加以借鉴和运用。
在留青竹刻领域,对他影响最大的就是范遥青老师。范遥青自幼便在常州竹刻艺术的氛围中耳濡目染,尔后更为中国著名竹雕艺术家白士风先生收为高徒,深得其真传。在艺术传承和创新的道路上,范遥青始终不曾懈怠,并在传承中树立风格,在创新中独辟蹊径。留青竹刻自清中期问世以来,二百多年间只有两种题材:白菜与荷花,范遥青经深入探索,最终将“深刻”与“留青”结合,创作出兰花、百合、令箭荷花等题材,突破了前人藩篱,促进了艺术进步。
范遥青先生采用留青竹刻技法,欣然雕琢具有东方韵味的中国古典名俗画面于其上,其手法熟练,线条细腻,画风独特,而以刀代笔,更凸显出几分自然气质。范遥青的留青竹刻作品个性鲜明,风格突出,具有中国汉文化的典型风格,他用刀大胆,剔块面线条表现深浅卷曲自如,画面清晰,有汉雕般的古韵立体感,营造出一种穿越历史的气息和沉淀过往的从容。
常州是我国竹刻传承和发源地之一,竹刻历史悠久,比之宜兴紫砂历史悠长,竹刻的种类亦十分丰富,有圆雕、透雕、浮雕、薄地阳文、隔地深刻、阴刻、留青等,而范遥青则专在“留青”一法上传承创新、精益求精,使这一门技艺得以完整保存并健康发展。
留青竹刻,是一门独特的“中国功夫”,旖旎之风景,自然之意境,像轻灵的画卷留影于竹子之上,惟妙惟肖,引人入胜。
通过学习范遥青的留青雕刻艺术,周海荣在浮雕和立体雕刻技术上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掌握和提升,使得他的雕刻技艺日益娴熟。他说:雕刻已经是他身体和灵魂密不可分的一部分。20多年来,他每天都要雕刻几个小时,如果不雕刻,就感觉身体像生病了。甚至在梦中他都在构思,有时候生活中雕刻时遇到了瓶颈,却能在梦里得到解答,所以他随身准备了一本《梦境记录本》,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遇见一一记录下来。
热爱是人最好的老师!而专注可以把人的聪明才智发挥到最大。
周海荣说,竹雕比任何木雕难度大。作为留青竹刻,第一步选材很重要。首先需要选用3~5年的毛竹在寒冬腊月大雪过后立即砍采,经高温沸煮、多次去油、药物处理及晾晒等多道工序才能成就一块好料;接下来才是根据这块料的型去设计、构图、绘画、雕刻,这些工序都是他亲自操作一一去完成。
周海荣对竹雕的各个领域都有涉足,他开创了自己独有的雕刻风格,加入了自己的原创技法,将竹编、树雕、阴阳雕、留青雕、发黄雕、镂空、布图美感及镶嵌工艺相结合,雕中有画,画中有雕,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外在表现力和内在意韵。他的作品构思巧妙,灵动而又传神,既有传统元素,又有时代气息,他的作品从造型和构图美感,以现代工写的审美情趣表达雕刻的意与境。融入传神的艺术语言,彰显了艺术的灵动感和韵味。他的作品多次在省展国展中获奖,各地收藏家都慕名而来交流学习。
他的作品文化底蕴深厚艺术价值巨大,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珍藏价值,极具收藏价值,因而大多数被房地产企业家,收藏爱好者、商人等订购和收藏,作为文化礼品赠送给全国和国际友人嘉宾的馈赠佳品,被各界文化爱好者、成功人士、名人雅士所喜爱、珍藏。
除了事业和艺术上的孜孜追求外,生活中的周海荣是幸福的。他满怀欣慰的说,此生最幸福的是有个志同道合的爱人和两个优秀可爱的儿子。爱人谷婷是才貌双全,也是常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更是他事业上最默契的搭档,夫妻俩真是志同道合,比翼齐飞:平日爱人画画,他来构图雕刻,有时候为了一个作品,两人吃饭、睡觉时都在讨论。一件优秀的作品,从构思设计,不断修改到确定方案着手雕刻有时要长达一两个月。更值得骄傲的是他两个优秀的儿子也遗传了他们优良的基因。大儿子二十多岁,善于雕刻,经常协助并参与周海荣的雕刻工作。小儿子虽只年仅六岁,却聪明伶俐善于构图作画,每天看着妈妈画画,孩子就要画,否则会说手痒难受,一旦让他画画,他就会全心投入,乐此不疲。而作为父母他们只是从旁引导和指点,不刻意去强迫孩子,所以孩子在绘画方面从小就有着自己独到的认知和理解。
周海荣不仅在自己的雕刻艺术上潜心去探索钻研,在社会公益活动中也热心参与和积极投入,他勇于担当、乐善好施,平日里凡是听闻哪里有灾情,哪里需要捐款,哪里要建盖学校,他都是义不容辞慷慨解囊大力支持。他多次参加常州市企业家协会组织的学雷锋做好事,还有书画艺术品拍卖活动,所得款项他全部捐给安徽贫困山里的孩子;2008年当听到汶川地震的消息,他个人立即拿出两千块钱捐给灾区,夫妻俩人还花钱买了很多衣服并号召身边的亲友一起捐赠给灾区。他的夫人深受他的感染,也大力支持并和他共同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力所能及的付出自己的爱心。他说:爱心无大小,捐钱多少并不能说明爱心大小,生活中处处都可以奉献一份爱心。比如看到坐在家门口歇息的路人,编热情相邀请到家里喝杯水,寒冬里给路边的乞讨者送件棉衣,给点儿钱给点儿吃的,时时处处都在奉献自己的爱心!
谈到未来的设想,周海荣计划在他以后的艺术生涯中,以收藏老的竹刻和竹木的原创雕刻为主。而收藏主要是学习作品中的构图、雕刻技法和思想,然后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去,让自己的技法组合更有灵动性、艺趣性和生命力,更加通俗易懂,能让雕刻收藏着、爱好者、文人墨客和顾客在观赏作品后,能够一目了然看得懂没有半点疑问,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品,否则只是一件雕刻的工艺品。
面众多的荣誉和夸赞,周海荣依然保持着谦虚勤奋,他时常在提醒自己:学无止境,艺无止境。需要学习的方面还有很多,他追求不断的创新,不断的突破自己。他说每天他都在创作,好的作品不仅只是将形态刻画出来,首先要有美的构图,造型只是一个形体的美感,还要有美的构图、书法、还有遗留的印章等都要融入到作品中去, 画面的构图层次、笔墨弹性、线条精细进行系统的处理,更多的表现出这个作品深远的内涵,诠释这个作品的灵魂。
常州留青竹刻作为中华传统美术艺术,更是宝贵的艺术瑰宝,非物质文化遗产财富,继承并发扬传统工艺是当代人的义务和责任。而周海荣用他心怀大爱,痴迷于艺术、忠诚于内心的追求,恪守心中的信念和理念,执着探索雕刻艺术、创新独特、追求卓越,竭力探索让民族文化彰显独特魅力,让雕刻艺术发扬光大,一定佳作倍出,创造更大价值艺术!取得更大艺术成就。
(编辑:李西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