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传统文化9e8f65a50d7b

你不知道的,《金刚经》度父母,度众生

2018-03-11  本文已影响32人  一直行者

接受众生就是众生的样子,这一点在修行上很关键。

从根本上讲众生,一切众生是自心众生。

接受众生就是众生的样子,就是一种度化。

这一点不易做到。

就是说你要能接受众生就是众生的样子,这点并不容易做到。

因为我们很容易形成一个观点。那就是众生不应该是众生现在的样子,众生需要改变。众生需要度化。

这种观念不容易透过。

《金刚经》云,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众生显现众生的样子,只不过是因缘和合之众生相而已。

所谓度众生,实为度自心众生。

即使显现度众生的相,也是方便。

如果从相上讲,从故事的角度来讲,众生各自造业,各自受报。这是现实因果。

所以,即使是从故事的角度来讲,众生也正是众生的样子,我们不认为他应该或不应该怎么样。

我这样的来度自性众生,我认为这样才是真正的度众生。

众生众生者,即非众生,是名众生,是相众生。

体证到,并非实有众生可度,从而,让众生是众生,允许众生是众生的样子,全然接受众生是众生的样子,是名“度众生”。

否则的话,不但众生渡不了,连自己也度不了了。

这是随顺众生,照耀众生,这样即真正的“度”。

譬如,父母。

一切众生皆汝父母。一切众生因你而来,为你而来。

无论父母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显相的,化相的,合相的,无相的……

允许父母是父母现在的的样子,接受父母是现在的样子。是真正的度“父母”。

不是大量人,做不到这一点的。

人很容易认为需要去改变,度众生,绝不是改变众生。否则的话,经上就不会说度众生,他会说你去改变众生,我来改变众生。

一切众生,你的父母,并不需要任何丝毫的改变。

如果一定要有所改变,改变的只能是“汝自身”(心识知见)。你能体会到这一点吗?

允许父母是父母现在的样子。

接受父母是父母的样子。

这是度父母。更是度自己。

否则的话,就要小心了。

父母不会有任何问题,如果有任何问题一定要小心。问题不可能真正在外在的,别人身上。即“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

一切众生没错,没有任何问题,无需任何改变。

虽然说,世人颠倒。但世人颠倒也是相(一种相对观念,一个心识故事)。

若执着这个相,若以为实有那“执着”,“执着者”及“所执着”。那就是自己颠倒。那就“进入”一种观念,认知。进入一种故事,困于其中,不可自拔。

小心上面这种种的故事。

若,体会到,当“执着”现象显现,并非实有“执着者”,“执着”的发生也不真实,犹如虚空之中显现空花。当然,所“执着”的对象,也同样不实。

这样,才可名为“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为什么说,家庭是最好的道场。

因为,一个人最深的最坚固的观念信念故事,往往来自于家庭。家庭中的种种相,比如“家”这个观念,“父母”这个观念,往往是最难勘破的。

一旦,从最深的信念故事中超然,那些相对浅的观念信念故事,就一并超然了。

修行到后面就是一种自然。毫不费力的,甚至可以说是无需努力的。

不实有修行的人,也不实有修行的对象。也并不实有“修行”这一法生。所以说是无修而修,修而无修。

这种是自性自度,自心归依自性,其实是一种自然的。

本来自性真实。

越到后面,体会越深。

不再颠倒,不再虚妄。一切是如来妙行,所谓“妙法莲花”。

得大自在,无上安然,真实不虚。

一切世间缘起和合相,并不曾蒙蔽现实存在的本来。

一切世间事业不影响修行。

在我看来,随顺因缘,从而认真对待世间事业,就是修行。

就像大海,随风自然涌现浪花。

浪花既不是海的事,也不是风的事儿,甚至也不是浪花的事。

毕竟,和合相而已,并不实有“浪花”这一实体。

但,这并不妨碍海在那,风在那,浪花在那。

但为自性大海,让风吹,让浪花浪漫。

任何的风暴,任何的浪花都不会妨碍,不会有丝毫的动摇大海的本来寂静。

但为自性大海,任何的风暴和浪花都是我的众生。我允许,我接受,风是风,浪即浪。我全然允许,我坦然接受,我的众生是他的样子。

我不会成为一个去改变浪花的大海。

我不可能真正去改变什么,即便看起来,我正在对什么做着改变。

一定要说改变,是改变在改变。

因为,从来就不实有真正可以改变,需要改变的。

除非我一时糊涂。

一时糊涂,也只是一个故事。

哪有那糊涂者呢?

哪里实有“糊涂”发生呢?

当然,我并不排除会显现所谓“度众生”的相,那是一种方便而已。

大多数人,都是认为自己越有才能越高兴。

认为没有才能,就不行。

一些人,认为长相好就欢喜,长的不好看,就不喜欢。

允许众生执着他(她,它)们的才能,

允许众生迷恋她(他,它)心们的外貌。

我不会执着我自身的才能,外貌。

因为,那是一个很深的故事。一个大大的陷阱。

我也不认为,大多数人的认知,观念,需要改变,甚至不需改变。

因为,认知,观念,并不是谁的。

否则,那又是一个很深的故事。一个大大的陷阱。

但是我还想说,放下对自身才能的执着,这个故事也要放下。

也就是说,出离对自身才能的执着,这种执着也要出离。

离这种“出离执着”,仍要出离,因为这仍是一个心识念头故事。

甚至,“心识念头故事”这一概念也出离。

直至,根本就没有“出离者”,不实有“那要出离的…”,不实有“那可出离的”,并不实有“出离”发生。

你不用到处找头,头正在。

你不用到处找回家的路,你一直正在家中。

默契,体会,无上安然。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