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都干了些什么》读书笔记
当我还是孩子的时候,我问:“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终有一死,我该如何做才能对得起这唯一的一生?”大人们,只会觉得这是小孩子的天真发问,“长大你就知道了”。
当我初入大学,满心期待,问其他人:“我们是否身怀某种期待来到这世上?我们是否背负某种使命走向生命的终点?我们如何做才能在这短暂而漫长的人生中找到我们作为人类存在的意义?”图书馆忙着解数学题的同学向我投来异样的目光“这个人好奇怪”。
从小孩到长成大人,我心底始终有这些个疑问。不同的是,当我还是孩子的时候,没人会给我答案,尽管我以为他们知道答案。而我长大了,依然没有人给我答案,直到我读到了这本书,我才明白,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只是有些人探的浅一点,有的人寻的深一点。这就好像是一个在思维的迷宫中冒险的故事,有的人嫌烦,索性待在迷宫的入口,有的人好奇心旺盛,一头扎进迷宫的繁复结构里,这些人就是哲学家。我很好奇这些哲学家有没有发现迷宫中心的宝藏,索性一口气跟着他们一探究竟!
1、理性的崛起
有人说研究哲学,就是研究哲学史。
我们所了解的哲学源于古希腊,这个地中海北岸,多岛环绕,热爱体育的城邦国家,产生了无比兴盛的文化,孕育了众多思想上的伟人。
苏格拉底是个讨厌的人,尽管他是整个雅典城邦最聪明的人,却经常在大街上找人问这问那,“什么是正义?什么又是公平?”,人家认真回答他,他又不满意,非要挑人家话语中的漏洞,“你这样说不对吧...”。追问,讨论,完善问题的边界,补充定义的漏洞,哲学就是这样的爱问之学,智慧不是一个人凭空得来,往往是思辨的火花碰撞的结果。苏格拉底总是谦虚地称自己是“思想的助产妇”,但毫无疑问,他是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因为他为哲学奠定了气质,那就是保持质疑,保持谦逊。事实上,我们现代人遇到的大多数困惑,古希腊人两千多年前已经详尽地讨论过,而且解决地非常具有智慧。我们作为现代人实在没有什么可自以为是的,我们并不比他们懂得多,对于这些哲学家,我只有仰望,并感谢他们分享的智慧。
哲学的发展绝不像现代科学一样一砖一瓦顺风顺水地慢慢构建起来。哲学经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古希腊三贤的传承进入了马其顿王国,罗马帝国,它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对手——宗教。宗教讲究信则信矣,不必追问,这无疑和崇尚理性,保持质疑的哲学背道而驰。然而圣徒保罗用自己的哲学知识解释了基督教的合理性,使基督教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最终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你看,哲学的武器用错了地方,却能帮助了敌人,可见其威力。欧洲进入黑暗的中世纪,为了垄断宗教的解释权,教会迫害哲学家,消灭哲学知识。哲学家为了保全古籍经典,到处流亡,他们成为了那个黑暗时期最坚韧的人,这就是信仰的力量,“朝闻道,夕死可矣”。
在1000年的欧洲中世纪里,人们被宗教裁判所迫害,思想之火从逐渐熄灭,到化为灰烬,经历了15世纪的文艺复兴,人们重新认识都了古希腊文化经典,古罗马制度的重要性,在探寻经典的过程中,欧洲人重拾哲学。思想之火最后在马丁路德的带领下重燃——这就是欧洲的宗教改革。如你所想,马丁路德也是一位哲学家。他揭示了教会愚弄平民的事实,他带领人们推翻教会,他为欧洲重新带来了理性。
宗教改革引发了法国启蒙运动,理性运动延烧整个欧洲,人们十分欣喜地祈望用理性解释一切,但遗憾地是,人力终究是有限的,理性运动毁于法国大革命。与此同时,德意志的浪漫主义运动使欧洲人认识到,我们不仅要探索未知,也要知道自己从何而来,过分理性让世界变得机械,捡起传统和文化才会让人获得平凡生活中的幸福。所以,哲学不是让你解释世间万物,而是给你以满足好奇心的幸福感。
宗教是很实用的。只要你信他,你的人生就会获得无限的满足感。这么说有些反理性,但确实如此。你知道你从何而来——上帝造人,你知道你去往何处——死后升入天堂,你知道你此间行走的目的——传播上帝的福音。一生本本分分,虔诚布道,幸福感爆表。但是,最后人们还是选择了理性。是因为选择理性更加幸福吗,生活更容易吗?不,因为我们生而为人,质疑是我们的本性,而质疑是一切文明的标尺,我们要有尊严地作为人活在这世上,就不能轻信别人安排给我的信仰。
理性主义的崛起源自笛卡尔,他提出”我思故我在”,怎么确认我是存在的呢,我在思考这件事本身是存在的,所以我作为人是存在的。笛卡尔用这种演绎推理的方法,像创建《几何原本》一样根据几个公理创建了自己的哲学。斯宾诺莎沿着笛卡尔的道路发展了理性主义,推导出更加完善的形而上学。然而,演绎的起点无法得证,演绎的结果自然也不被接受。理性主义在遇到以牛顿为首的经验主义的冲击下完败。
牛顿带着他无可撼动的经典力学把科学的地位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为哲学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人们惊讶于科学的普遍性,沉浸于科学的实用性。科学带来的成果仿佛给人类文明加上了车轮,使其快速向前。但是,科学也把人类的信仰推向了深渊。理性主义帮助人们认识到自己的存在,认为人是能够独立思考,独立选择,有自由意志的物种。科学把它全部毁灭。在经典力学的物理框架内,人类无论做出什么选择,都是被决定好的。这就导致了机械论和决定论。直到今天,人们稍微窥探了量子力学,才模糊地给人们一些不确定的答案。
人类是否有自由意志呢?我们无法回答,似乎也不影响日常的生活。可是,你能接受你所做的一切都是被安排好的吗,你能接受你作为一个人连自己选择什么都不是自愿的吗。这样又和机器人有什么区别,我们不过是上帝的玩偶,任他摆弄。所以再一次心有戚戚地承认,我们人类没什么大不了的,我们连这样一个问题都解答不了,只能没有尊严地苟且地过着我们平凡的所谓的“生活”罢了,在快乐的生活中一辈子很快就会过去。就像是电视剧《西部世界》里的机器人招待员,开开心心地迎接着每个清晨被人愚弄的日子。更可怕的是,我们做了坏事也有了心安理得的借口——上帝安排好的嘛!显然,我们不愿意承认我们没有自由意志。
休谟害怕回答这个问题,所以他提出我们认识不了这个世界,人类太弱小,所能认识的高度不过是蚂蚁眼中的石子。承认自己是笨蛋,这样就心安理得了嘛。经验也是靠不住的,因为你难保环境条件改变了,经验所得的结果就不同了。
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走到尽头。
康德和黑格尔出世,将唯心主义带向了人类文明的高点。康德认为我们的哲学之所以存在这么重大的缺陷,其起点就错了。我们认识的世界不过是带着人类的感官这样的有色眼镜认识的世界,而世界原本的样子我们无法得知。他把世界本源叫做“物自体”,而我们认知世界的工具叫做“先天认知形式”。人类能够感觉到的世界,不过是物自体经过先天认知形式加工后得到的东西。黑格尔更进一步,认为不存在物自体,而存在绝对精神。黑格尔认为之前人们总认为真理是绝对的,这大错特错,真理是相对的,是运动的。而推动这种运动的是绝对精神,他就像上帝一样推着人类社会走向某一个方向。
哲学发展到黑格尔这儿,可谓理性的巅峰了,人们相信自己的自由意志,却怀疑起自己认识到的世界了。但人们只要辩证地认识真理,运用真理就可以了。
所以人类经过漫长的发展,终于懂得运用理性的工具,到最后解释了世界的存在与人类认知的局限。可是这能使我们得到幸福吗,仿佛没有,因为我们依然怀疑唯心主义的真实性。况且,唯心主义本身也存在问题。
2、理性的陨落
叔本华是康德的继承者,他认为万事万物都有生命意志,就像人类原始的欲望,推动人类去发展,比如万事万物都有传播基因的本能,这就是生命意志的体现。但生命意志是邪恶的,是痛苦的源泉,简单想来,就是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而人力是有限的,欲望不得遂,就痛苦嘛。叔本华就是这么一个务实的悲观主义者。
尼采在叔本华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认为这世界不仅有生命意志,更重要的是有权力意志!强者体现了权利意志,那是一种积极进取,崇尚强大,特立独行的特征。弱者则是胆小、保守、嫉妒、虚伪的代表。每个人都想成为强者,都讨厌做弱者,这就是驱动这个世界运行的逻辑。
但是形而上学和自由意志的根本矛盾没有解开,只要承认我们不能认识世界,不能认知这些”意志”,我们就不能有真正的自由意志!然而,目前为止这就是个死结,你相信了以上某个人的结论,你就要相信你没有自由意志!其根源就在于,我们真的能用理性来理解这个世界吗,世界变化纷繁复杂,我们有限的能力不足以支撑我们认识世界。所以,单靠理性是无法得到人生的终极答案的。
我们求助于科学吧,科学讲究的是用经验验证一个可证伪的假设。在经典力学的框架里,我们震惊于他的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效果。到了20世纪,随着量子力学的发展,我们发现一切事物都是不可靠的了,事情的发展是随机的,我们的世界是概率的世界,理性主义更加没有生存之地。
所以理性主义或者说形而上学不能解决我们的终极问题。
实用主义者认为,真理和谬误是完全虚构的,区分真理和谬误的关键是真理好用,谬误不好用而已。这种思想虽然很好用,能帮助我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有点过于偷懒,他没有回答问题,而是告诉你能取得效果即可。
不能解决终极问题怎么办?我们走向了虚无主义。加缪写了《西西弗斯神话》,西西弗斯要终其一生推着巨石到山顶,再滑落下山,如此循环往复。我们的人生也是如此,不过是一场无意义的登山下山的过程,唯一支撑我们活下去的是我们赋予每件事以意义,让自己确信自己做的事情有意义,以此支撑自己活下去。听上去有些沮丧,但这确实是理性陨落的不可避免的后果。
3、幸福的意义
探讨了这么多主义,哲学,思想,都把人绕晕了,好像也没得出什么结果嘛。不过就是理性思考认识不到真实世界,谁也不清楚世界是按照什么逻辑运行的,我们既不知道是哪个上帝造的我们,也不知道上帝造我们干啥,有了哲学的知识反而更加痛苦,让我们平凡的生活徒增烦恼,真是个没用的东西!
所以你看,哲学家都干了些什么?他把你引向了痛苦!
当然这是玩笑。
我们思考一下这痛苦的本源。他不在于我们无知,不在于我们对我们所知所感没有见解而痛苦,在于我们认识到人力之有限而痛苦。相比于无知,我更愿意承认我的能力不足。因为这意味着,我可以探索这世界,我可以在探索中获得新知,尽管它可能是错的,但由于能力有限我无法辨别。这个探索的过程我认为是我作为人类存在的意义之一。你看,我找到了我存在的意义。
事实上,我们从小到大都在探索,当我们每一次苏格拉底附体,追问一次为什么的时候,我们用自己的认知的触角去理解这世界,别管他是对是错,这过程足够美妙。所以,追求好奇心的满足是构成幸福的意义之一。当我读这本书时,那种思维的乐趣就令人十分享受。
哲学是无用的吗?当我读完这本书,我坚定地给出否定的答案。第一,我发现我不是唯一的“怪人”,我的思考并不是大人眼中无意义的啥问题,只是人们在漫长的生活中忘掉了心底的那个小孩。第二,哲学给了我更宽广的视角看待问题,当我拿起每一种主义都能解释一个问题,我就获得了更多的维度认识这世界。第三,哲学帮我更好地建立了世界观。韩寒说,你连世界都没观过,哪来的世界观,在哲学的世界里,我发现了无数个世界,他们每一个都新奇且丰富,这是一个快速建立世界观的好办法。
最后,说一说幸福。
我们研究哲学,以实用的观点,无非是为了获得幸福。上面说过,满足好奇心构成了幸福的要素。以更加实用的观点,在以上某种结论中,随便选一个都能获得充盈的幸福,包括宗教。所以幸福不在于你相信哪个,关键在于你相信。而这种相信构成了信仰,有信仰的人,更容易获得心中的平静,也更容易获得幸福。
个人而言,我更愿意接受理性陨落陷入的虚无主义。我承认人生本来就不存在什么意义,无非就是一个重大的巧合,让我意识到自己可能是一个世间的存在,漫无目的地为了某种基因的延续甚至不需要为基因的传承而无所谓地活着。
但是此生就如此了吗?我想不会。
第一,无论存在与否,我天真地相信自己拥有自由意志。我可以做出自由的选择,因而,我要选择对我个人而言有意义的事情去探索。
第二,我相信生命本身的无意义,但是为了过得心安理得,我愿意为自己所做的事情赋予意义,让我能把这事情做得兴高采烈,这对我而言是构成幸福的重要因素。
第三,我愿意了解传统,传统是最容易然我感受到存在意义的事情,成本低,而且能够一定程度上解决我从哪里来的问题。
第四,我愿意做未知的探索,我不清楚这探索会把我带向何处,但我知道这探索依然能满足我的好奇心,甚至能够带来一些社会效应。
我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明白“我从何而来、去往何处”的问题。但此间的生活,我希望他充满意义。
有一天,我的孩子问我,“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依然会告诉他“等你长大就知道了”。
但是,我希望他长大了还会问。我更希望他长大后再次发问的时候,即使没有答案,也不要承受别人异样的目光。我希望更多人关注这些大问题,而不要在琐碎而苦恼的人生中走失当年的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