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前端学习大学生活教育

【原创】为什么要做个永远的读书人?

2017-10-23  本文已影响636人  颜玉读书

【别样生活,万卷书万里路】2017年10月18日,连续1000天阅读日志第229天。


【原创】为什么要做个永远的读书人?

周五,给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上的“婚姻与爱情心理学”课程即将结束。对于这个班,我多有不舍。因为,他们上课的时候,一般都是非常认真的,认真到让我感动。

尽管已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做了种种强调,今天我还是抽出时间特意跟他们谈了我的阅读史和阅读的几种好处。并殷殷告诫,不管是在大学的这两年半时间,还是毕业后,都始终要记得,做一个永远的读书人。

不厌其烦一而再再而三的说到读书,只是因为,不忍心看到他们跟诸多二本院校的大学生一样,在大学混日子,混到毕业再为工作发愁。毕业后基本不会再去读任何一本有深度的书。

我谈到阅读的三个优点或者说是好处。

第一,一个爱上阅读的人,会是一个能随时体会到“心流”的幸福而又平静的人。

有智者说,做人最大的幸福在于灵魂的平静。而阅读,不仅让我们能在这浮躁喧嚣的社会能享受独处的美妙,而且还能在独处时,亦不觉悲苦。而是能做到心静如水。

最难得的,也是心静如水了。

【原创】为什么要做个永远的读书人?

并且,不止于此。

按照美国专门研究“心流与创新心理学”的著名心理学家米哈里·西斯赞特米哈伊的观点,所有创造性的活动都可能会有“心流”的状态出现。但毫无疑问,阅读时的心流状态比我们做任何其他事情时出现的机会都多得多。阅读时,会源源不断的产生这样的状态。

这可以从心流的定义和特征看出来:

所谓心流 (flow) 是一种将个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时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心流的特征是:1.我们倾向去从事的活动。2.我们会专注一致的活动。3.有清楚目标的活动。4.有立即回馈的活动。5.我们对这项活动有主控感。6.在从事活动时我们的忧虑感消失。7.主观的时间感改变--例如可以从事很长的时间而不感觉时间的消逝。

当一个人忘情的投入阅读,他的灵魂就会忘情的舞蹈。他也就不断进入了忘却时间流逝、忧虑感消失、产生极大的对现实的掌控感的心理状态。这样一种状态,会使人产生幸福感、获得存在感、得到价值感、觉到意义感、体会生命的厚重感,会觉得生活是值得过的,是美好的。这样的状态,让我们对自己生而为人,无限骄傲和自豪。

这是其一,阅读让我们进入心流的幸福和平静状态。

【原创】为什么要做个永远的读书人?

第二,阅读让我们不受限于人际关系的束缚。

我曾经数次引用毛姆说过的话:阅读是一个避难所和人生的避风港。

毛姆本身对这句话并没有做出过多的说明。我曾对这句话冥思苦想很长一段时间,试图找出大文豪说这句话时究竟是怎么想的。

直到我不断研究阅读疗法,我才似乎更多的明白了他为什么说出这句话。

【原创】为什么要做个永远的读书人?

一个沉迷于阅读的人,一般是不喜欢那些无谓的社交的。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读书,是在跟古往今来的那些优秀灵魂做深层次交流。跟他们交流得越多,你就越会觉得跟现实中的一些志不同道不合的人交往的时候受益少的多。久而久之,你也就不愿意在无谓的社交中浪费生命中最可宝贵的时间了。

不单单是这样。

人是社会性动物。所以,人必须过社交生活。马克思早就说过,人在其本质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只有在关系中,才有可能幸福,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那么,我们的行动,就是受到这一点的束缚和捆绑的。

可关系,既可能是幸福所在,也可能是其痛苦所在。它有天使和魔鬼的双重身份。

比如说,爱情这个东西。人人渴求被爱,可并不是人人都能如愿。多少人,一辈子为爱挣扎,一辈子为爱苦痛。因为,爱上一个人,还要那个人同时爱上你,要天时地利人和,确实不容易。

那么,当我爱的人不爱我,爱我的人我不爱,爱被错位,被毁损,被欺骗,被扼杀,被终止……凡此种种,皆可使人疯狂,使人颓丧,使人精神奔溃。

可,一个爱上阅读的人,会从阅读中获得超越这现实种种苦痛的力量,超脱这现实的绳索的捆敷,获得自由和新生。

一个爱上阅读的孩子,基本不会变坏。一个爱上阅读的成人,他不会轻易被现实击碎、打垮。书本会给他自我修复自我救赎的力量和勇气。

【原创】为什么要做个永远的读书人?

君不见,《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经典电影里,主人公安迪从银行的副总裁变身为阶下囚,他从不抱怨从不气馁从不放弃希望,只因为他坚信“救赎之道,就在书中”。

君不见,88岁高龄失去独女和丈夫的杨绛先生,后来却活到了105岁。而且,在“我们仨”只剩下她一个人后,杨绛先生写出了很多感动人鼓舞人的作品:《我们仨》、《走到人生边上》和《洗澡之后》等佳作,并且整理出版了钱钟书先生的遗作。所以,在钱老和唯一的爱女去世后,孑然一身的杨先生,却以她的学识修养为后人称道和叹服。

多少人,在失独且失去丈夫后,能活下来?且是在那样的高龄时。而杨绛先生,不但勇敢的坚强的活下来了,且活出了自己的特色,活出了高质量。

为什么杨先生能做到这样?这可以归功于杨绛这样的才女投身于阅读和写作给她带来的力量和勇气。倘若她是平常女子,不读书不写作,那先生可能早就失去生活的支撑而倒下去了。

我觉得,杨先生是阅读疗法的最佳案例,是阅读可以成为人生的避风港和避难所的绝佳说明,是阅读可以让我们不受限于人际关系束缚的生动典范。

所以,当有一天,我们身处复杂的社会,我们遭遇失业、失恋、失婚甚至失独,如果我们有阅读这座避风港和避难所,我们就无畏无惧,我们会勇敢前行。

第三,阅读可以让我们实现人生的精神物质双丰收。

一个潜心于阅读的人,其精神上的收益是不用说的。深度阅读,是灵魂的狂舞,是精神的至欢。

但古往今来,我们多少人被这句话误导:“百无一用是书生”。于是,我们在这句话的指导下,甚至生起“读书无用论”,认为“书生误国”。

这真是天下第一大谬论。

所谓书本,是那些对生活深度思考的聪慧人士用心血和精力铸就的。一般来说,那是些高尚的灵魂写出来的。每一本书,都凝聚了作者数年甚至数十年的心血。所以,我们读书时,就是在和作者深度交流和对话,也在吸收他们几十年的思想的结晶。

有一个说法是,每一本书可能都凝聚了作者30年的功力,倘若我们能读上一百本书,我们便有了三千年的功力。呀,3000年的功力,简直就是千年老妖了呀。难怪有人说,读上一个领域的100本书,就会成为那个领域的专家。

【原创】为什么要做个永远的读书人?

倘若我们能天天读书,便能天天跟着作者思考,我们的思维就会日益深入,我们的各种能力也会同步增长。又从何而来,“百无一用是书生”呢?

倘若你读得越多,你懂得越多,你就越有智慧。于是,你的知识和智慧终究有一天会转变成生产力。当然,前提是,你想让自己的知识转变成物质财富。

以俞敏洪为例。身价几十亿的俞敏洪,在北大读书时,就以每年200本书的速度,读了800本书。而他的同班同学徐小平比他更厉害,到现在,徐家里有六万藏书。而现在的俞敏洪和徐小平,还在以差不多一天一本书的速度阅读。这是多么惊人的阅读量:一个习惯,从20岁坚持到50岁,30年来,他们读了多少书?他们跟多少古往今来的优秀灵魂交汇过?他们的学识和智慧怎么会不超越常人?

所以,新东方成为在美国第一个上市的教育机构就一点都不奇怪了。

再说我们的习大大。习大大年轻时,为了借到喜欢的书,走路几十公里去借书,读完了,又走路几十公里去还。所以,今天的习大大,到美国可以谈美国文学,到俄国可以谈俄罗斯文学,到英国可以谈英国文学,到德国可以谈德国文学……

这,都是习大大年轻时和现在依然抓紧一切时机读书的结果啊!

自古成功都不是偶然。而向书本学习,是强者成功的一个共同因素。没有这一点,几乎是不可能成功的!

再容我以自己为例。

我对于读书,可以说是发自心底的真爱。从来不是为了物质而读书,就是为了安放自己的灵魂,想让自己过灵魂在高处的生活。

可是,随着我所读越来越多(只是跟过去的自己比啊),范围似乎也越来越广,我发现,机会似乎也越来越多。最初请我坐讲座时,讲座是600元一堂,后来,到800元一堂,后来,是1000元、1500元、2500元的上升。现在,似乎价钱还在涨哦。

我的书店,生意也不错。去年到现在,14个月时间,收入14万多。为什么书店收益好?很简单,因为我一直在读书。

当然,这不算什么,我实在是芸芸众生中平凡又平凡的不值一提的小人物。但我的意思是,如果你能坚持读书,终究有一天,你所读的,只要你愿意,他都会转变成你想要的物质财富。

尤其是在这个全民浮躁,浮躁到偌大的中国,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的情况下!

这种情况下,倘若我们能静下来,好好读书,不带功利目的的读书。该收获的,到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那一天,你自然都会收获!

最后,倘若读者诸君不嫌我啰嗦,我还是要呼吁的,读书吧,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盅粟!

书中,有你想要的一切!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