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想法散文

安心源 | 与善人相处

2019-06-29  本文已影响124人  眺山
“与善人相处,则不失为君子;与恶人相处,则流而人于小人。”

这是南开学校体系创建人、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先生的一句箴言。其精义在于与“善人”交往,有“君子”风范的可能;与“恶人相处”,有“流于小人”的可能。其实在,则是一种“交人交友之选择的警语”——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人而交往相处。

我以为,这个话语思想是“耐读”的,但尤其要辩证思想而作为之。

“善人”之“善”何在,是什么?“恶人”之“恶”是什么,何在?这是首先要清楚并明确的。否则,这样的话语思想就是无以付诸作为的。

人达于“善”,其“真”其“美”也即存在了。现实地看,谁人不愿意与“真善美”的人交往并相处呢?我所经历的生活实在告诉我,未必完全如此。何故?一个原因,生活中确有不能真正辨识“真善美”的人——严重欠缺“真善美”的教养与能力。没有“真善美”的能力,何以能够与“真善美”的人交往并相处?进一步的原因,欠缺“真善美”的教养与能力而与“真善美”的人去交往相处,于人不是有一种“被压迫感”?不是“没有面子”?甚或,连“话语权”也丧失了?

所以,“与善人相处,则不失为君子”是需要“一分为二”地看待的,不是完全的必然成就。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人之“善”的教养不足够、不充分,则是会形成“不愿意与善人相处”的取向的,“善人”也是无法“染色”他人而成为君子的。我以为,这才是现实生活中最为深刻与实在之处。

“与恶人相处”,该是一种“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生活实践告诉我,或者我所经历的是,即便“善人”与“恶人”长期相处,只是二者更为互相辩识,然而,相互之“印染”却是不可能的——从本质上讲,“善人”是永远不会堕落至“恶人”的,除非本质为“恶”的回归。

如上,是为对张伯苓先生箴言的思辩。愈是深长思之,就愈是清晰人生交往中选择的重大与重要——尤其在“善”“恶”本相未能彻底呈现时。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当是“与善人相处”的一个价值尺度与助力。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