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多样性和语言发展——读第五章《语言发展、语言多样性与移民教育
作为语言专业的学习者,我一直在探问第二语言、第三或者更多语言的发展规律,双语学习理论以及学习者的内在建构过程。这章书正好探讨这些方面的问题。本书介绍的虽然基本上都是美国背景下的心理学研究成果,我仍然饶有兴致地跟着学习和对比思考,试图发现一些东西方语言发展的共同规律。
据本书介绍,世界上有6000多种语言(Tomasello,2006)。一般而言,每种文化所创造的词汇都是用来表示对该文化情境有重要意义的概念。语言会随着时间不断发生变迁,这实际上反映了文化需求和价值观的改变。
如同其他认知能力的发展一样,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尝试的过程,理解所听的、寻求其中的模式、建立规则,并将所有这些拼接在一起,才能习得语言。
研究者发现有两大类的技能对后期的阅读有重要影响,它们是:(1)与理解语音和编码有关的技能。(2) 口语技能,如表达性和接受性词汇、句法知识、理解和讲述故事的能力等。另外,还有由内及外和由外及内的两种技能互相依存。它们都是儿童读写能力萌芽的关键。
在掌握了自己的第一语言之后,再学第二种或第三种语言,可能形成附加性双语或消减性双语,就看学习者保留了自己的母语还是丧失了它。双语指的是讲两种语言,并能恰当地应对两种不同的文化。
双语儿童从出生起就浸润在两种语言环境下中,每种语言的发展历程与单语儿童相同。
关于第二语言的学习,我们需要澄清关键期和敏感期的概念。关键期是指学习如果没有在该时间发生,以后也就永远不会发生;敏感期则是指我们在某段时间内对某些学习内容更容易做出特定的反应。正是所谓的关键期的概念,限制了成人学习语言的可能性。事实上,年长儿童比年幼儿童更快地学会第二种语言,成人拥有更多的学习策略和语言知识,可以帮助他们掌握第二种语言。
尽管整体的语言学习不存在关键期,但似乎存在一个学习准确发音的关键期。越早学习第二语言的人,他们的发音就越接近母语者。这是因为从出生到4个月左右,婴儿能分辨世界上6000多种语言中任何一种语言的所有的基本语音单元。但是到了14个月左右以后,婴儿便丧失了这种能力,只能分辨他们正在学习的语言的语音。青春期以后才学习第二语言,就很难不带口音了。哪怕儿童只是偶尔听到一种语言,并没有实际的正式学习,也会促进以后的学习。儿童的双语化程度越高,其概念形成、创造力、心理理论、认知灵活性以及对书面词汇作为语言符号的理解等认知能力发展得越好。
我想,这些方面应该是东西方语言发展的共同规律,可以用于学校指导学生外语学习中的多种语言发展。这时候读到这章书的内容,也为我校下学期开始尝试东语系小语种课程提供了重要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