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文科生啊读书情感故事

你来看此花时——读《目送》

2016-03-19  本文已影响162人  龙年

今日要推的书是龙应台先生所著散文集《目送》。

《目送》,龙应台先生用柔软的笔墨,铺陈晕染了她对生、死和亲情的感悟,一篇篇小文如一幅幅水墨,淡淡展开,写父逝、母老、儿离和友牵挂,同时还写着对舍与得的思考,每篇都透着意境和韵味,多有欲说还休之感,本书是对大人生观的喟叹,书中文每每从小事起笔,从生活的琐碎出发,却收于深邃、忧伤、美丽中。

四十而不惑。人过四十后,经历了多场生死离别后,读《目送》有些感悟:家、爱和所有的缘,都是一场场的聚散,有的长些,有的短些;世间大小起起落落,到最后还是沉寂于生活点点滴滴;目送远去的,挽不住,就留下些记忆;生命没有R档,没有空档,最好的态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既然生命留不住,那么我们就看当下,就看未来,用爱和释然和自己和解;得和失亦然,得之我之幸,失之我之命。

且看龙应台先生如何用文字让你的心钝痛。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阴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有人开车送我时,我下车后必站在车旁,候他离去;若是我送人时,我必停车待送之人消失视线中才走;原以为这是礼节,读完这段话才惊觉,原来我所坚持的并非礼节,而是我对缘分的仪式;我等送我之人走,是不想让他看我漠然的背影远离,我待我送之人走,是盼他在消失前能回望,所谓缘分不过是我在守望,他已离开,不必追。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有一种寂寞,茫茫天地之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无着落,人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

人生寂寞如雪,寂寞应是人生主旋律吧。鲜衣怒马者有,前呼后拥者有,夜深人静时,抬头90°仰望星空,寂寞,需要一个人面对的太多太多,无例外者。

“曾经不相信“性格决定命运”,现在相信了。曾经不相信“色即是空”,现在相信了。曾经不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现在有点信了。曾经不相信无法实证的事情,现在也还没准备相信,但是,有些无关实证的感觉,我明白了,譬如李叔同圆寂前最后的手书:“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相信与不相信之间,彷佛还有令人沉吟的深度。”

相信与不相信,我现在相信的只是我更努力一点点,我会快乐一点点,在当下,在未来。

“你们之中,今天最聪明、最优秀的四个孩子,两个人会成为医生或工程师或商人,另外两个人会终其一生落魄而艰辛。所有其它的人,会经历结婚、生育、工作、退休,人生由淡淡的悲伤和淡淡的幸福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尔的兴奋和沉默的失望中过每一天,然后带着一种想说却又说不来的“懂”,作最后的转身离开。”

一种想说却又说不来的“懂”——且不论懂人生,大多人穷一生未能“懂”己。

“不可爱”、“不光泽”、“不可念”、“不称意”这应是生命本质上的意义。微斯人,吾与谁归?

“家,一不小心就变成一个没有温暖、只有压迫的地方。

外面的世界固然荒凉,但是家却可以更寒冷。

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寂寞。

很多人在散了之后就开始终身流浪。”

“我们都知道了:妈妈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个空间,她要回的“家”,而是一段时光……”

“幸福就是,早上挥手说“再见”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来了,书包丢同一个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张椅子下”

每个人心中,应该都有这样一个想回的“家”吧,都有自己想要的幸福吧。

有家的时候,即使流浪,心中也有一片净土。

家与爱相关,爱真是找到一个对的人吗?

“有一天,柏拉图问苏格拉底:什麽是爱情?

苏格拉底说:我请你穿越这片稻田,去摘一株最大最金黄的麦穗回来,但是有个规则:你不能走回头路,而且你只能摘一次。

於是柏拉图去做了。许久之后,他却空著双手回来了。

苏格拉底问他怎麽空手回来了?

柏拉图说道:“当我走在田间的时候,曾看到过几株特别大特别灿烂的麦穗,可是,我总想著前面也许会有更大更好的,於是就没有摘;但是,我继续走的时候,看到的麦穗,总觉得还不如先前看到的好,所以我最后什麽都没有摘到。”

苏格拉底说:“这,就是爱情。””

眉眼如初,岁月如故,这就是我想回的家。

顺手贴张图,叹先生之才,同首诗,两个版本的翻译,自来水VS十年陈酿

每个人,来到“花”前,都看见的不一样的东西,都得到不一样的“明白”。

《目送》

你来看此花时,应不同于我。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