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 《我与地坛》
第一次读史铁生的文章,应该是在上学时课文节选,那时感觉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样,要珍惜健全的生命,善待残疾人。
再度《我与地坛》,人生已过小半,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的不易,再加上父亲生病的身心煎熬,对这本书有了更多共鸣和感触。
人作为时代中的产物,在时代洪流中显得如此渺小。史铁生的时代比父母还再早些,文革、上山下乡、计划经济、改革开放在这辈人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人的命运也在时代的洪流中翻滚…
史铁生很多在患病后的想法和感受,我都特别有同感。从文字里,我更深地感受到他对于生死、对于患病、对于生活、亲情和爱情的感悟…庆幸的是他有爱她和支持他的家人和朋友,他有写作这样的精神寄托,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留下文字让世间记得这样以为遭遇不幸但乐观面对生死的作家。
在经历了坎坷的2023之后,我也在思考,要怎样活着。对家庭和社会负责,尽量不留遗憾,爱自己,与自己和解,趁着身体还不错的时候多出去走走…
去过北京很多次,去过天坛,但未去地坛,我想,下次我也要去地坛看看,去感受那里的风和寂静。
以下为摘抄: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多年以后才听一位无名的哲人说过:危卧病榻,难有无神论者。如今来想,有神无神并不值得争论,但在命运的混沌之点,人自然会忽略着科学,向虚暝之中寄托一份虔敬的祈盼。正如迄今人类最美好的向往也都没有实际的验证,但那向往并不因此消灭。
在科学的迷茫之处,在命运的混沌之点,人惟有乞灵于自己的精神。不管我们信仰什么,都是我们自己的精神的描述和引导。
命,干嘛用的? 单是为了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