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佾篇》|| 对周礼的推崇与求实
3.14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译意:
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朝,是多么丰富多彩啊。我主张接受周朝的制度。”
“监”,通“鉴”,“借鉴”的意思。“二代”指夏、商两个朝代。
周朝继夏商两代,由周文王、周武王建立的朝代,在制度上借鉴了夏商两代的制,并在此基础上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增加和删减,达到更完善的地步。《左传·隐公》篇评价周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意思是遵守周王朝这样的礼制,可使国家长治久安,社稷安定,人们尊卑有别,上下有序,更加有益于后代子嗣。是极高的评价了。
孔子更是对周朝的礼仪文化大为推崇,认为西周的礼制是他见到的最好的社会秩序。在这样的礼仪文化作用下,周礼对内加强了凝聚力维护了等级秩序,对外扩大了对周边的统治与控制,社会愈加稳定。因而在礼乐崩坏的社会现实下,他致力于遵从恢复这样的礼仪文化,希冀对社会现状有所改善。当然他的意思也不是全盘照搬,是主张改革创新的,在承继的基础上。
3.15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译意:
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有人说:“谁说这个人懂得礼呀,他到了太庙里,什么事都要问别人。”孔子听到此话后说:“这就是礼呀!”
太庙就是周公庙。孔子到了周公庙里,见到每一件事物和器具,都详细地询问。有人就对他的这种做法感到置疑,认为孔子不是公认的对周礼十分熟悉的人吗?难道是浪得虚名?
孔子虽然熟悉周礼,但他非常谨慎,也很好学。这样的态度表明他对周礼的恭敬态度以及求实的态度。因为他的认知都是从典章书籍文献中得知,而现实中和书本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小差距的,也有书本中描述不到的地方,就得自己去观察去体会,同时有机会到现实中观礼,也是难得的机会,对自己认知的疏漏之处可以得以及时更正和纠错。
学来的,听到的与实际的还是有一定差别,所以要在实际的过程中验证。在不断发展的历史的车轮中,文化的发展就是经过这样一代又一代的继承、纠错与发展,才会越来越深厚与悠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