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骗自己 知道并不是懂得

2020-12-21  本文已影响0人  徐Ares

有一个场景,希望大家想一下啊。当妈妈和孩子说,不要吃甜食多锻炼,这样身体好。孩子会回答说,知道了,知道了?当老师和学生说,这道题应该这么解,因为……所以答案是……同学们也会回答说,嗯知道了。如果这些例子你还没有画面感,那么我们上学过程中和孩子现在考试时,是不是都有这样的一个想法,这道题我会没问题,我的答案就是对的。可一发试卷,曾经自己以为没问题的偏偏都错了。

那我们需要思考了,每次回答知道了的时候,我们真的知道吗?还是说,这个知道了,只是我们为了应付对方而脱口而出的托词呢?或者是一种不负责任的习惯呢?

其实这个知道了的类型,在心理学上有个名字——知道感。知道感就是我们自以为把信息储存到了记忆中,自以为掌握的主观感觉。但它也因为缺乏足够的练习,记忆中很多知识和内容其实并不牢固。知道感的存在是大脑节省资源的一种表现,因为它可以节约认知资源。但它的劣势就是,对获取信息只做了粗略的浅加工,很难在大脑里留下足够的深刻痕迹,不能形成长记忆。

之前的文章里和大家做过分享,大脑在面对问题时,会优先提取记忆中高频出现的内容作为第一答案。但知道感储存的记忆比较粗浅,而且没有深加工,但它具备短期内的重复出现,所以就会优先提取,但因为不细致所以问题随之而来。

当学生和孩子出现了知道感的问题时,作为家长我们又能帮到他们什么呢?在《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这本书里有一个概念叫做“刻意训练”,这个训练并不是我们按照我们习惯的方式去训练,习惯的方式是节省思考和大脑认知资源的方式,这样虽然很快很舒服,但很难取得长足的进步。

不是有句话叫,当你感觉不舒服的时候,就是你要成长的时候。例如足球运动员和足球爱好者,爱好者就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比赛,而运动员除了练习舒服的动作外,还需要练习不舒服的动作,因为球场之上什么都可能发生。其实,刻意训练的精髓就是持续做自己做不好的事,直到做好为止。

但这个过程却是有些漫长,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做到的就是短期效能的取舍问题。如今的社会人们都在追求短期效能、短期利益,都觉得夜长梦多,不如速战速决的想法。但这样并不是刻意训练和改变知道感想看到的结果,替代一个习惯本身就是漫长的,不会短期更替完成的。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面对,长远的未来和短暂的现在的取舍了。

有的人喜欢当下,有的人能看到未来,那么看到的不同,选择也就不同。我们不能说谁对谁错,但只要选择了就都有各自的理由,这就是存在就有存在的理由的意义。

但我个人还是秉持一个理念,尤其在教育里面。孩子就是一棵树,这棵树是否成才不是看现在的树苗,而是看未来的发展,只有未来才能决定树的价值。因此,我个人坚持去看长远,不要因为短暂的效能去纠结,远光长远点,才能拥有更好更大的未来!

人生很精彩、很丰富,也充满了无限的机遇和挑战,每走一步都有岔路让你选择,但不逼一把自己,你就永远不知道你有多优秀。所以让我们去迎接那些让我们感到不舒服的挑战吧,让我们可以在未来看到更好的自己。

在我学习生涯规划的时候,在书中看到一句话,我觉得很好,在这里以此结尾,并送给大家:不要让未来的你为今天不努力不尝试的自己而感到悔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