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读书砍柴书院

【书单】如何做到批评有道?

2018-12-17  本文已影响21人  兔U
图/ 来源网络,侵权删

对别人展开批评其实是个“面子工程”。我这里讲的“面子工程”,一指批评有道,别人才能心服口服,如果你的批评听得别人频频反驳,甚至觉得你无理取闹,那自己面子上就挂不住;二指批评共情,就算你的批评多么有理有据,也要考虑到别人的脸面,不让场合搞得太过难堪。

“批评”虽说是就事论事,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但它作为一种语言的表达方式总归是有注意项的。这里就给大家推荐几本关涉“批评”的书,以看别人如何正确地批评,避免踩雷,同时又能get到一些好批评的套路。

1

这本《绝对批评》收录的多是作者罗伯特•休斯为《时代周刊》写的艺评,休斯在其中洋洋洒洒地对80多名艺术家,对艺术与金钱的关系,对纽约一千九百八十四年的一整个艺术界大环境等进行了批评。一篇篇艺评中的文字指向、内容解读、观点偏重,种种都反映了作者看待艺术的个性化标准。

再者值得注意的是,休斯在书中的行文逻辑基本上是前面大段批评,结尾处却始终能够指出其中的几分可爱。事实上,书名中《绝对批评》里的“绝对”一词,就并非是对一个人、一幅作品的全盘否定,而在于指出万事万物总有的那些不完美其实是这个世界的绝对属性。因为这种不完美的属性,一切事物无论如何都绝对会有人有把柄展开批评的。也就是说,从某种程度上,所有的批评都是合理的。

这给了我们两点启示:一段好的批评应当是表达自我+合理分析,前者独立的灵魂总能因为看法的特别而撞击“被批评者”的固态思维,相反如果你的批评人云亦云,是那种别人的耳朵听得多到生出茧来的言论,一开始就造成人的抵触心理,效果自然不会好。简单地说,要先让别人愿意听,再谈让别人听进去的内容量。

后者更多的是要增强自己的自信心。既然不完美是万物的绝对属性,那么我们没必要对自己的批评战战兢兢,只要有理有据,凡批评即代表了一种观世态度,那是我们作为独特个体的证明。

2

龙应台的《野火集》收录了1984—1986年原载于《中国时报·人间》等报刊专栏上的文字,抨击时弊,率性犀利。龙应台的批评对象应当说是着眼政治大环境、大时代背景的,不是针对某个特定的人,却也是写给大多数人看。她的社评总是太快人心,她的棒子也精确打在台湾社会的痛点上,这种畅快淋漓在于很多人的不敢说、说不出、说不透。而龙应台本人尽力做到了抨击与可公开发表之间的平衡。

这本书里所描述的一些台湾问题有的已经解决,有的还没有,但它所能够给予我们的意义在面对社会的纷扰摩擦,不应在自己的舒适圈里得过且过,或者自欺欺人地浑浑噩噩,而是“能思考”、“能判断”、“有勇气良知”——这三点也正是批评的正确姿势。

《野火集》的尺度就算放在今天也是大的,社会弊端的症结从来都很敏感,而从本质上,它更是私人的。龙应台说,“比体制更根本的问题,在于个人”,在“一个群体中个人的价值观和行为体现”。事实上,放在我们日常的人际互动中,很多时候“被批评者”的痛点也在于人性。也即,更多时候是消极主观意志的推动才造成了某人某事成为箭靶,而非客观状态下的不可为。一旦我们的批评指出了当事人自己也许都没能认识到的意志上的弱点,就可以说是打蛇打到了七寸。

认清局势当然是批评的依据,即使长篇大论总归有些隔靴搔痒,摸透人性却是核心——有时候,被批评者不是看不清外界环境,只是不想、不愿、不敢承认自己之所以会被非议,往往是因为自己或懒惰或贪婪或其他一切人性中的负面。而所谓在批评中直指人性,便是揭开了人们潜意识里的不堪,血肉淋漓。但正因为被迫着看到了自己的本质,人们也就被迫着面对、修正、以至痊愈了。

3

推荐弗朗索瓦•勒洛尔和克里斯托弗•安德烈合著的《我们与生俱来的七情》。前面我们就提到了,有效批评的七寸其实在人性。但人性这件事往往被藏起来了,也就是说,不是我们想要在批评中直指人心,我们就能煽动其心的——有时候甚至适得其反。在初期,我个人觉得可以先从分析一个人的情绪状态入手。当我们能够读懂TA的愤怒、羡慕、快乐、悲伤、羞耻、恐惧、爱这七情,并了解这些情绪的展现形式、作用在人际关系中的效应、左右判断的影响力等,我们至少与他人实现了共情。而共情在某种程度上又能实现一种软性批评,依然指出批评,依然对缺点和错误毫不保留地提出个人看法,却也是“你这样我很能理解”式的温柔与善解人意。

当然从另一方面讲,在我们看某人的行为及TA当时所外现出来的情绪状态时,

我们能够做到不误判人性,也才更有底气批评,否则似是而非,否则理屈词穷。即我们想要迂回走共情路线,我们也得先保证自己对他人的共情没有跑偏方向,没有自以为是。

客观地说,《我们与生俱来的七情》这本书也很干货,并非全是作者的观点论述,而是夹杂了很多研究实例、小说/电影情境节选、名人名言等等。同时,恰如其分地表格式行文也让本书的可读性大大提高。

4

最后我认为还是有必要推荐一本工具书。事实上,前面的推荐更多是需要读者自行感悟的,这意味着每个人从这些书里吸取到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不一样的。这又很容易造成当我们并不是下意识地要从书里提取干货,我们的读过便也如流水。而工具性质的书籍作为方法论的集合,功利地讲着实是节省了我们总结归纳的时间。

那就“批评”这件事而言,它有两种形式:一是对客观事物的批判,即使偶有碰触某方利益,毕竟还是外部着力;二是对“人”的批评,这便是内部着力,一不留神还容易被人误读为人身攻击。一要求我们批评得客观全面,二要求我们批评时顾及人性。这两点在需要个人观察力与感知度外,套路也很重要。要知道,“批评”有时候只是我们的一种情绪状态,我们只单纯地因为某某人或某某事让我们不舒服了,所以我们想要提出批评。但这种“批评”往往并不能成型,简而言之是“自己一肚子火但就是不知道怎么说”,看出来了么?这就是套路的重要性。而套路正是贯穿工具书的主题。

那这里我就推荐一本狩野未希的《哈佛的6堂独立思考课:精英们都在学的自我意见建立法》。事实上,所谓批评,从本质上讲是在建立意见。而这本书里面关涉到的“建立自我意见的‘思考顺序’表”、“批评性思考”、“检验是否‘真正理解’的7个方法”、“让思考更有深度的4个技巧”等等套路其实完全适用于批评前的思考,以及批评中的观点塑造。


人与人之间因为利益关系、文化教育程度、掌握的信息量等等差异性,一旦存在互动,往往便会相伴着摩擦,而这种摩擦的其中一种表现形式就是言语上的“批评”。实现有效批评的方法很多,但有一点前提是必须做到排除批评与被批评双方的敌对心态,否则批评者虽然懂得许多批评的艺术,依然意气行事;否则被批评者尽管明白许多道理,依然固执己见。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