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at with Mozart—全方位评析天才枪手—不变如L
随着伪装成“倒叙”的闪回镜头——“审讯”的画面将观者直接带入了紧张压抑的氛围之中,同时也宣告着编剧对观者的掌控——所谓审讯实则为考虑周到的天才学霸以防万一进行的审讯模拟,从对开头“审讯”镜头的解释开始,我就不得不承认在天才枪手这部电影的观影过程中我始终跟随编剧的牵引这一事实了。
首先分析其最大的噱头——“校园”类型片与“犯罪”“悬疑”“谍战”类型片的跨界融合。这部电影的tag为“犯罪”“悬疑”,对于很多仍处于学生时期或是走出紧张的考场环境不久的抑或是曾几何时与“作弊”产生过联系的观者,这甚至可以是一部“惊悚”片。不得不说,将校园中学生们所进行的考试行为、高层领导们的利益相关行为、社会中隐形的阶级枷锁建立联系,“作弊”行为确实能很好的担当起牵线搭桥的作用。(这算是一大创新,之后应该会带起一波潮流)当然,要说“校园”与“悬疑”的联系,还真就是亚洲导演居多,欧美相关多与超能力、魔法发生联系,或是更偏向社会化叙事。
植根于每个曾为考生的观者的内心深处对考试的恐惧,把抽象意义上对时间流逝的恐惧感通过电影银幕具象化——我们等待的不是主人公们能否逃出生天,炸弹的倒计时截止前能否剪短正确的那条线,看着考场上频频注意钟表、抓紧时间记忆答案的男女主人公,我们是他们前额密布的汗水,他们是我们手心里捏着的考试用笔。着眼于最真实微小隐身于不见天日的暗河中的“作弊”行为,将暗处的零零碎碎投映在了银幕上,反观我们,我们也能进行“校园”与“悬疑”甚至“惊悚”的跨界融合,但我们却又拘泥于所谓“类型”本身,我们提供女生宿舍的故事背景,照搬恐怖片的那一套,两相比较,我们可真是“明晃晃”地悬疑啊。
关于这部电影的选角,也是很多人所关注的一个方面。首先剥离我的个人情感倾向来谈谈——不是所有人都欣赏的来超模脸的“高级感”,也不必因为他人“理解”不来这份“高级”而赋予自己定义他人的权利,给别人打上“审美狭隘”的标签,我所追求的,就是大家各抒己见,不遮掩自身天然无雕饰的审美,所谓审美,本无学问可言,论审美的原始意义本身是源于感官的感觉学,只是人性中的另一个不可避免的对神性/权威的追求本能驱使了这一学问的诞生,我们开始教导自己“什么才是美的”,并自我麻醉着“这就是我最原始的自然形成的审美观”。许许多多的鄙视链究其根本都是先入原则的问题——“只是我还没看到你看到的东西罢了”又言说:“你怎么没有看到过我看到的东西呢”(适用于许多语境)怎么说都会着了他的道,说到底咱们只管自我提升就够了。
扯完了一大段题外话,该回归主题了,那么现在就让我的个人情感归位吧。女主茱蒂蒙·琼查容苏因,是个超模,对于绝大多数电影样本而言,她的面容也许不属于令人惊艳的类型,初见时真觉得这就是我高中时代认识的一个姑娘,倒是有了现实的代入感,但不得不说,超模姣好的身材于我而言真的是荷尔蒙的冲击。首先要表个态,对于这个姑娘,我是很喜欢的。在此抽几个片段分析女主的表现——开头的女主与校长就转学与否的对手戏,带有表演性质的简略展现了女主的“天才”能力,同时传达给了观者女主的家庭背景,这个小眼睛姑娘的窃喜真真正正地是可以传递给观者的,除却我自身对小眼睛姑娘的偏袒(笑),从表演学以及面部结构表现的角度来说,女主的表演完成度可以说是很出色了,超模气质与这部电影里的塑造形象意外的很贴合啊,平时里凌厉的眼神,窃喜时抿紧的嘴角微勾带起两颊鼓起的笑肌;以接受审讯的形式出场的男主,描述着他们俩略带“敌对”的关系,进而带出的是天才争霸赛(我瞎取的名字)的镜头。候场时的男女主讨论着奖金——当然·,由于性格差异,基本都是女主在说话——她问他是不是吃了方便面,他回应以被猜中心事的眼神;她说他的衣服有很多皱皱的地方,就像她的父亲那样,她给了他湿纸巾;她伸手向他的头发探去,他像一只惊恐的小动物一样下意识地进行了躲闪,她只是淡淡地说帮他整理一下头发,为上台营造一个好的精神面貌,并整理着他的衣领——这段剧情首先是进行了一个初次同框的男女主性格差异的建构,而按照大多数电影样本,这是知名女演员所饰演的“平凡”“普通”的女主与同样“平凡”“不起眼”的帅气男演员的情愫初生之时,而看着银幕上长了一颗青春痘的男主(这一幕的录制过程男主的妆可能没上好哈哈)躲闪中又略带探索性质的眼神与女主平和的目光交汇之时,我有一种说不出的轻松感,抛开了那种这两个人命定要在一起的宿命感与由此带来的负担感,给我带来了真正的日常感,尽管也能说那一份躲闪中暗藏情愫,明明男主也是帅的,但演技让他的此时此刻就是一个普通的青春期大男孩,女主亦然,恰到好处的演绎,老实说,我还以为当时是女主对男主可利用价值的试探(某种意义上也算是吧);最后就是各种紧张时刻,私以为女主很好地演绎出了惊恐时不受控制的鼻翼翕动同时还仍然强制自己保持冷静的情绪过程,女主的长相气质真的是很为她的演绎加分啊;令人印象深刻的镜头还得提提铅笔催吐的那一幕,得说一声“辛苦了”的同时,还得说明个人认为这一幕无关演技,毕竟它是通过激发人类身体应激本能从而实现的共感。
接下来分析叙事方式。递进式的叙事很容易陷入为了进行后期的铺垫,前期发力不足或是用力过猛的僵局,很显然这部电影对于情绪的调动处理很到位,论“张”与“弛”,这部电影着笔于作弊的戏份几乎一直处于“张”“张”“张”的过程——从鞋传橡皮到钢琴暗号、分为1、2卷的全年级统考再到最后的跨时区大型作弊,各种小设计都在挑动着我们的心弦——踢偏了的鞋、静候考试时男主耳机中的魔笛、拿起女主交换过的卷子的老师、STIC考场上的脑内琴房种种,现实同步的各式矛盾更是将其拉入了生活层面——女主与父亲的亲情关系、女主与Grace的微妙而又矛盾的友情关系、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利益关系、男主与女主的合作纽带关系、Pat等人与付钱“买答案”的人之间的主顾商业关系,诸如此类都撑起了这一部剧情饱满的电影,使其运行在其恰当的节奏之中。
再来说说配乐吧。单看预告片中给予钢琴暗号作弊手法的篇幅,不难想象音乐会成为辅助剧情的帮手之一。让我们一起来捋一捋影片中运用到音乐的地方。首先就是预告片中的噱头——A 致爱丽丝(贝多芬) B 土耳其进行曲 C A大调第十一号钢琴奏鸣曲 D 莫扎特弦乐小夜曲第一乐章(后面三首皆出自莫扎特),小琳老师的钢琴课堂;在音乐方面,男主也可以说是一个古典乐爱好者(虽然他好像只听莫扎特),从女主“接受审讯”中对男主的描述切镜至校园中的男主Bank与富二代学渣阵营中的Tong的对手戏转而再切至全年级统考的考场,第二次切镜则伴随着考场上的男主耳机中的The Magic Flute,Queen of the night(魔笛 第14号夜后咏叹调),Bank摘下耳机的同时音乐也戛然而止,紧接着考试开始——通过举手提问的男主得知了统考试卷为防作弊分为了1、2两套卷子后,迎来了此次作弊的第一个高潮,紧随着的,是以时钟滴答为主调的一段急促的背景音乐——在之后的STIC考试考场上只留女主一人孤军奋战时也运用了钟表声旋律的背景音乐,将时间这一抽象无形的敌人安置于背景音乐之中去,时刻保持着一种紧张氛围。之后在前往STIC考场时搭乘的地铁上,Bank与Lynn一起听着“适合学习时听的古典乐”(有助于增强记忆力的莫扎特古典乐);仅剩女主一人在STIC考场孤军奋战时的脑内琴房时间;躲避STIC考官时的脚步急促鼓点背景乐;贩卖机中饮料掉落的哐当声亦是伴随着背景乐鼓点的。
而关于电影中所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我不知道导演/编剧有没有特意的设计,身处两个单亲家庭的女主/男主分别处于母亲/父亲的缺席状态,提供了一个心理学探究的方向,然而我只是个心理学爱好者,并非学者,我没那个能力去分析“焦虑的母亲”、“缺席的父亲”、“父权崇拜”,我仅仅能从我稀缺的心理学词汇中掏出几个碎片,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发表你的看法,我很乐意学习——那么,接下来以我个人之见来谈谈天才枪手这部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如我此前所言,男女主分别处于母亲/父亲的缺席状态,一如他们性格方面的对立——女主的成熟冷静为我们展示了特工般的作弊“行动”;相比之下,男主的心理素质便没有女主那样强大;这样的特质背后支撑着的性格特征也在电影中完成了各自轨迹不同的成长,或是向善或是向恶,电影所截取的这样两个形象的起始点——由普世价值观的框架而言,男主是正统的诚实、勤奋,是电影中两次提及并分别出自老师、女主之口的“更值得去争取机会”的人;相较之下,女主的天才能力则显得入世许多,作为一个矛盾体也承担了第一视角的任务,在天才学霸Lynn的观念里,这样的一桩桩作弊生意是一种互利双赢之举,是与这所贵族学校暗里的金钱利益流动相当的“存在即合理”之物,从某种层面上来看,这样的作弊生意在改善女主生活状况的同时,亦是女主与这个存在着无形亦无法挣脱的阶级壁垒、各式潜规则暗流涌动的世界的对抗。男主则是在进行了激烈的内心斗争之后,有些笨拙又略带“就义”性质地在考试进行的过程中告诉了女主:“小心,Tong在抄你的答案。”——看到这里很多人都不自觉地笑了,毕竟,我们都被“共感”了,此时的我们都代入进了女主的视角,在一起经历了那些花式作弊之后,如此的耿直则显得略带突兀,营造出一种具有张力的戏剧感。而也正是由此开始,男主撞见了女主的作弊生意,随着Lynn的新加坡奖学金被取消,剧情也在往高潮行进。而站在男主的角度来看,男主本心警诫Tong这样不愿努力而又想耍小聪明的学生,未曾想到弄巧成拙,实际上也算是巧——排除了新加坡奖学金的竞争对手,另外,明明男主所为实属正义,但观影之时,共感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男主内心油然而生的那一份尴尬与愧疚之情。联系结尾男主的黑化,实则令人唏嘘不已。正如通往机场路上那座起到决定意义的立交桥上信号指示灯的“通行许可”与“禁止逆行”(↓ ×)暗示的男女主之后性格的变化——利益相关的实用主义的指引,我们不能用所谓道德、善恶一言以蔽之,男女主的转变就人性本身利己倾向的选择岔口而言皆有其合理性。于我而言,所谓超然的金钱利益观无法占据此评价维度上的更高层级,超然如王思聪的“我交朋友不管他们有没有钱,反正都没有我有钱”不是谁有资本去获取的——总而言之,不要过度逐利的同时,也不把“逐利”视作道德毒品。在这场愉悦了我们感官享受的作弊游戏中,男主在这一过程中先是冲破了此前禁忌的道德底线,并伴随着满盘皆输的游戏结果一冲再冲。当然,也可以有这样一种假想,出国留学承担着底层阶级的男主跨越阶级的的可能性的象征意义,在这样一场“大梦”过后,男主觉醒了学习之外的东西——比如利益、比如计谋。
虽说单亲家庭是他们的共同之处,但要论阶级他们还是不对等的,女主应该属于中产阶级,而男主则属于较低层级——身为教师的女主父亲在剧中承担了亲情方面的冲突-和解-归属的戏份,而男主的母亲仅仅给了一个洗衣服时沧桑的手部镜头,其所说的短短几句台词即完成了对男主的家境情况的建构,
女主的“互利双赢”“明明学校亦是如此”理论与男主的“毕业后找一份普通的工作累计收入都不如这样一票所得的多”本质上是共通的,而在最后女主与男主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纵观电影中的枪手之路,都由女主掌控主动权,她是游戏中的“自由人”,获取所需但也仅仅是所需而非必需,最后的超然亦有来自中产背景的支持及其所带来的相对丰富成熟的阅历,男主则不同,就其前期性格形态分析,他在属于自己的一隅过活,几无杂念亦不越界——而他所遭遇到的不公平待遇——富二代Pat设计的那一场飞来横祸,他先是感到无力感,纵有万般无奈,更与何人说?随着“飞来横祸”的真相揭露,万千无奈愁绪一下子找到了爆点,“无力”亦变为“力量”,“我不能白白挨了那场打”——本以为是宿命安排在茫然之中来到了“诚信商务印刷厂”,而在发现“伪宿命”后又带有报复性质(补偿心理)的从立交桥的“↓”走向了“×”,并站在“×”上重新说服了站在“↓”上的女主。总结一下,处于中产阶级的女主实则是始终秉持了“性本善”的体现——得知富二代不择手段断送了Bank的留学梦后的情绪爆发,STIC考试归来后对Grace与Pat说的“外国大学的考试没有选择题可以抄了”种种细节表明她的基本善恶框架是稳固的,只是掺杂了利益这一灰色之物;而身处底层阶级的男主,我们所看到的他的故事无可谓不是一部悲剧,可惜而又合理的结局,他的世界被女主塞入了“金钱-利益-交易”的概念,并在经历一系列不公平,以及讽刺的由于是“新手上路”经验不够导致了终生STIC考试禁止,终是觉醒了那一个所谓黑化了的Bank,结局中,Lynn踩过Bank家“我在STIC考试中得了1460分”的地毯(其实是件衣服)走向了她内心构建的那一个惺惺相惜互相理解(注意了啊这并不等于爱情)的男主,落差之大可想而知。
至于女主无比惊异的原因,大概是因为整个过程中女主没有变化,如我此前所言,而男主却是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说来也讽刺,是那一份对世道的老练与灰色地带的游刃有余保护了女主,同理,这部电影设置为15+不无道理,这部电影提出了悬而未决且无法决的困境,作为老油条的我们自由取舍其中的价值观,只要你愿意,结局仍然是开放的,选择揭发这一切,做一个老师——“我做错了太多,我从中吸取到的经验,希望可以劝诫别人。”女主得到了内心的回归,但兴许正如男主所言,平淡安稳的工作收入积累的几倍都比不上从此进行地下生意的男主,而男主亦不必一直走钢丝,赚够资金回归地面,开“Steve Bank”的演讲,人们通过“成功创办大型企业”认识他,他大可不必如实讲述过去,过往亦可以是又一样商品,喝下鸡汤的人们以他为目标开始了跨越阶级的漫漫之路,而本着线性思维对电影提出价值观输出的硬性要求的人,他们着实需要一个合乎普世价值观的结尾作为收束,会抱怨“结局无力”“刺激的感受不够持久”“男女主竟然没有在一起”的人才是真正需要这种结局的人——老道如女主,单纯如男主——不变如女主,颠覆如男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