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的浮生半日闲
家里卫生全部搞定,孩子的兴趣班都已学完。把两个宝贝安顿给爷爷奶奶。
今天我不是妈妈、不是女儿、不是媳妇儿,只是我自己。我要好好享受这特别的一天。
宠爱自己先从美美的妆容开始,佩戴自己最喜爱的配饰,穿自己喜爱的衣服和高跟鞋。自从当了妈,配饰和高跟鞋几乎失宠,被我束之高阁。今天重新得宠,瞬间觉得自己好像年轻了。
美甲、染发剪发搞起来。没孩子之前,觉得等、排队是一件让人很恼火、麻烦的事情,可是此刻的我,倒是很享受这个过程。暂时远离小孩的哭闹、看着顾客经由匠人们娴熟的手法而变得不一样 ,也乐在其中。
捯饬完自己,最想去的地方当然是图书馆,今天这里人不是特别多,难得清净。
图书馆一角我在书架上选了沈复的《浮生六记》。这是是清朝一位不出名的画家沈复(字三白)的自传体散文集,共包括《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四篇文章。另外两篇《中山记历》《养生记道》,疑似后人伪作。
我只读了闺房记乐这一章。
《闺房记乐》,记录了他与妻子陈云从相识到结为连理,以及婚后生活中的一些趣事。陈云这一形象十分特别,她不同于古代遵循三从四德的贤妻良母,而是颇具“现代风范”的女子。她聪明,喜欢读书而且颇有自己见解;她贤惠,对待亲戚朋友极为周到;她真诚,以赤诚坦然之心化解不愉悦。更为可贵的,是她的少有拘束而热爱自由的性格,而这一点也正与她的丈夫直爽性格相一致。沈复本是一个豪放洒脱之人,在对待婚姻爱情上,也是很具有“前卫”的特点。他与陈云的婚姻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是建立在情感这一坚实基础上。
婚后沈复和陈云除了恩爱有加,还对她十分尊重。他并不以夫权压制妻子,而是以知己之心平等的对待陈云,使她从最初的拘谨沉默中走出,渐渐流露出她天真可爱无拘束的本性。两人共同吟诗作画,观山赏水,和朋友结队游览,沈复甚至帮陈云女扮男装让她去参加她渴望的神祠宴会。这不禁让我想起了《红楼梦》中宝玉与黛玉同读《西厢记》时候的场景,心灵与性格上的契合,促使本就深厚的情感牢不可破。宝玉和黛玉终归是小说中受尽重重限制和阻碍的人物,而沈复夫妇却是现实中情投意合的眷侣,在封建礼教笼罩下的社会里,实属难得,即使在当今社会里,也算得上“模范夫妻”了。
沈复文章中的事情,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件,而都是些最平常琐碎的家庭小事,小到只是儿时陈云为沈复藏粥而被嘲笑的窘事,或是陈云用调侃的语气劝丈夫食用卤瓜和腐乳的趣事,然而每件事中,都无不透露着深情与欢笑。沈复夫妇的生活过得极为清贫,但物质的缺乏并没有剥夺他们精神上的乐观,无论是品月评花,还是垂钓种植,都在简单平淡的生活中享受尘世的悠闲与自在。虽然贫,但依然充斥着欢声笑语。钱财可以买到很多东西,但买不到人真正的欢乐,这种欢乐,是自由乐观之人的无价财富。
同他淡泊的人生态度一样,他的文章语言也是平淡而不加雕饰的,没有任何华丽语言,读他的文章如同里一在茶香飘渺的小院子里,对面坐着的长者面带微笑娓娓诉说着陈年往事,我就在一旁听着,他们夫妻二人的生活像电影一般清晰的展现在眼前。当听到“他生未卜此生休”时,怅然之情顿时升起,而对面的长者,依旧微笑着慢慢地诉说,往事的悲伤终归化为一潭平静。
很久没有过如此感动至深的感觉了。那些所谓的感天动地令人哭得死去活来的爱情大片,我看一次就觉得无聊一次,脑子里总会蹦出:假的,编的,太做作。如今一篇朴素简单的生活碎语却让我感动到流泪。我突然明白其中的原因了:真正的生活没有那么多惊涛骇浪,真正的感情也不需要惊天地泣鬼神。生活本身是平淡如水,归于柴米油盐的爱情所带来的欢乐,才是真正的爱。王子公主的爱情并不比多年的老夫妻携手赏月谈笑更感人,正是因为沈复的文章记录的是“真”的生活和感情,所以才更加看易不用通过任何外加辅助手段而直达人心吧。
“接地气”的作品才能更容易触动心弦,若是在作品中找不到生活本身的影子,何以引起心灵的共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