耘梦家园心理每天写1000字

正常的努力不应被归于“内卷”

2022-02-12  本文已影响0人  时与猫璞

一、人间为何满满是卷

从什么时候开始,人间处处是“卷”,你卷我卷大家卷,卷死谁算谁。如果按照卷的意思,自古以来,“卷”一直存在,且处处存在,但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堂而皇之地落到纸面上,然后形成二次甚至N次卷,最后变成人们的口头禅和心照不宣的规则。

“卷”诠释着追赶甚至要超出规则,慢慢变成了是一种不讲道理地赛跑。卷肯定是与努力分不开的,但是努力不应该是发自内心地想去做一件事吗?比如学习,你可以把它当作一种改变命运的途径,这没有问题,这是要为能看到更大世界而奋斗。但是从什么时候,社会风气就成了学习就是别人考名校,我也得考名校,哪怕倾家荡产培优我也得考上。

生活不易,上升很难,跨越阶层更难,我当然理解为什么卷,且卷得这么厉害,过度卷真的已经成为了一种负面的病态。我也不明白,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把正常的努力也归于“内卷”?我尊重各种正途的努力,也认为大部分正面的努力都不应该是为卷而生。

二、伟大的人物很多都是在“卷”之外的

大多数伟大的人物都是被卷排除在外的,他们通常是卷的牺牲品。有人尽力逃离卷,比如有的人大学没毕业就去创业,闯出自己的路;有的是人自学成才,精于某一种技能;有的是人自己制定计划,努力开发自己的大脑纹路。他们每一个动作,都是在拉扯自己的极限,而不是看别人的极限,别人的优秀是你模仿的来的吗?当然不可能,成功的路有千万条,找到自己的那条是很难,模仿别人的也不简单。

优秀的人从来是创造自己的优秀,而不是模仿别人,所以,其他人可以借鉴其精神,但并不必模仿,那是东施效颦。

三、“卷”的能力是不能继承的

卷的目标是超越别人,服务的对象有很多,比如学生卷的动力是你的父母,而努力的目标大多数是服务自己。

拿学生来说,大年三十还在培优的大有人在,家长累死,孩子也疲惫。他们快乐吗?也许在考上大学的那一刻,他们是快乐的。但是以后呢,大人赋予的卷能力,孩子独立后真的能够全盘接受并继续卷吗?

孩子经历千辛万苦考上了好高中,然后考入了一个好大学,难道就一劳永逸了吗?当然不是,在大学里废了的学生也不在少数,因为学习的动力原本就不在自己。前几年高校有个清退计划,开除了很多挂科的学生。这些人当初能上名校,肯定是付出努力的,但是他们是真的为了自己的人生努力吗?他们的大学是自己选的吗?恐怕其中有不少还留着父母“内卷”的后遗症吧。你看,孩子独立以后,父母给予的卷能力也消失了。

四、“双减”不会让卷消失 持久的努力可以打破卷

现在国家双减,是真的减轻了父母和孩子的负担吗?没有,焦虑没有减少,补课的总和也不会减少,机构少了还有个人的,反正培优的途径总会随着市场的变化而改变方式存在。我个人支持国家双减,但是反对高中一刀切的录取政策。等于说很多孩子的命运从初中就开始被划分,一部分人失去高考的权利,所以卷从小学开始,初中更是白热化。这里面有深层次的各种考量,从上层可能有一定道理,但是对于普通人是存在部分不公平,当然这也更激励着底下的人努力,但是同时阶层也更难跨越了。所以,从这个方面来看,教育的内卷不会减少的,金钱的投入也成为了划分命运的一个因素。

卷是不会消失的,努力也被人为地划分了层次,但是那又如何,正视内卷,不惧怕卷,坚持努力,持久的努力可以打破卷,卷只是一种促进努力的形式。

五、努力的乐趣来自内心  尊重努力 不要卷坏它

努力的乐趣应该源于内心,而不是外在压迫滋生的动力。喜欢是最好的老师,趣味是学习的额外奖赏,这都是勉强自己去努力达不到。

不要只盯着看别人如何做?而是要看你自身的条件。比如你觉得有些成功人士每晚只睡5小时,你也打算加入少睡的行列去努力。你可能不知道那些人虽然只睡5小时,但是他们是有高级营养品护着,有钟点工做饭打扫卫生,有午休以及下午茶,还可以去会所按摩,或者定时健身,可不是全部用来工作的。而一个普通人需要坐公交等地铁,还得自己做饭,你一个普通人要是每天只休息5小时,只知道工作,也不锻炼,相信我,不出5年你就得为后半生的健康买单。

尽量为了清晰的目标努力,为了心中的梦想努力,尽可能快乐地努力,不要为了卷而努力。

更何况,努力也只是到达结果的过程,不一定都能到达成功。努力是要贯穿人的一生的,所以,如果可能,请正视它,享受它,而不是卷坏它。

—时与猫璞杂文集--

      2022.02.11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