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4 我为什么不想看电视节目了 ——关于当今国内电视节目现
在十年前,我往往会期盼每个周六的《快乐大本营》,而如今,当我打开电脑,却很少触及电视节目的内容,更别提那一档火遍大江南北的娱乐节目。然而,很少触及电视节目这个行为却和当今国内电视节目如火如荼地生产之间存在矛盾——在国内各大综艺娱乐节目蓬勃发展的时代下,为何不愿收看了呢?
如今,我们已经步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改变,国人对幸福的追求不再为落后的生产力困扰。物质上的追求已经放慢了脚步,反之,加快了对精神文明追求的脚步。电视作为门槛极低的传播媒介,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虽然在当今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对电视的开机率并不抱有自信,电视似乎成为了娱乐媒介的“淘汰品”,但电视节目作为电视产业下的重要部分,并没有成为电视产业萧条的“弃子”。如同语言、文字、声音、视频……的相继出现,并没有因为新媒介的出现而导致旧媒介的消亡,反而各者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由此,反观当今互联网产业的兴起,虽然压榨了传统媒介的生存空间,传统电视作为电视节目的播放平台面临挑战,但是互联网从传统媒体上吸收融合的媒介特点,反而为电视节目开拓了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短短三十年间,互联网将电视节目带领到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然而,电视节目在这样一个崭新又广阔的业态下,却潜藏了诸多问题。《大众传播与美利坚帝国》一书中就指出,广播、电视的发展本来就是一场工业革命中资本家的“游戏”,广播电视本质上只是一种传播工具,当初为了提高所生产的收音机和电视机销量,资本家、生产厂家们不得不去绞尽脑汁,大量开发大众喜爱的广播电视节目。当广播电视节目逐渐成为大众生活娱乐的必需品时,收音机和电视机也不愁卖不出去了。当然,电视节目的制作已经不再是当年那样为了卖电视机,毕竟厂商们已经发现,制作电视节目的收益远远比电视机制造实业的利润要高。似乎,电视节目制作的“初心”就是为了追逐商业利益。当然,电视作为传播媒介的重要部分,也受到传播制度的约束和控制,无论是自由主义理论,还是现代社会责任理论,或是其他云云,都在尽力平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正是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博弈之下,电视节目的弊端开始显露出来。
当今国内电视节目存在的问题,一是同质化严重;二是剽窃抄袭成风,盲目引进国外节目,水土不服;三是缺乏人文关怀,缺少对精神文明的引领。在市场化经济的带动下,我国电视节目也展现出市场化需求。电视节目的市场化,随之也会伴随市场经济的弊端——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与滞后性。在市场经济中,生产者和经营者就是根据价格的涨落来调节自己的生产和经营活动,而这些仅仅观察市场价格动态来决策的行为又往往受他人影响,容易盲目跟风,但这些错误决策又不得不等到给予市场负面影响后才会再次调整。相比之下,电视节目的生产制作亦是如此,当下什么节目赚钱、什么节目受欢迎就做什么节目。于是,一类真人秀娱乐节目在电视节目中大放异彩。现在无论是哪一家媒体电视台、视频门户网站或多或少都会推出真人秀节目。也许在某一时间段,当你在换台时,不同的台都有不同的明星在做饭。这样便造成了当今国内电视节目同质化严重的局面。
当然,由于我国电视行业发展与市场化进程起步都较晚,电视节目盲目跟风的现象也有存在的合理性。国内电视节目同质化的对象不仅有国内节目,还包括国外节目,看见国外什么节目火就引进什么节目。在同质化现象的背后,一方面形成了节目抄袭剽窃的不良风气,另一方面,盲目引进国外节目,水土不服,实则是对自身文化缺乏自信。在2018年,韩国《中央日报》就刊登了一篇报道,批评中国历年来抄袭的韩综节目就高达34部。然而,即使是购买了版权,所引进的节目也常常饱受诟病。《周六夜现场》本是一档美国的政治讽刺类的喜剧娱乐节目,在韩国也有引进先例,但万万没想到,国内也开始引进。中美了两国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等有很大的差异,《周六夜现场》来到中国,也只能沦为一档小品节目,这大大剥削了该节目本来的社会价值。
有时,电视综艺节目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博弈中,将经济效应摆在了首位。在同质化节目的竞争中,反正真人秀的剧本模式都大相径庭,电视节目制作方就要想尽办法博得观众的眼球。而在这些不良竞争中,理性与人文关怀走向了丧失。“高以翔的意外事件”浪潮久久不能平息,让大众开始反思“娱乐至死”的现实含义。但目前看来,改变的仅仅只是节目停播,少了一档真人秀节目,其他真人秀还在热播。随着舆论的削弱,这些负面事件不过也只会是历史河流中的一滴水,很快就会奔赴而去,什么也不会留下。
诚然,国内电视节目的确饱受诟病,但近年来也不乏很多结合国家文化,具有本土特色的优质节目,比如《国家宝藏》、《朗读者》、《主持人大赛》……可惜,身为大众的我,还处在一个信息茧房当中,也没有进行所谓的“戳泡运动”。当今快消息、短视频充斥了网络空间,也许有人已经不愿将整块的时间花在电视节目上,其他的娱乐方式已经夺走了零散的时间。互联网给予电视节目更广阔的平台,也给予了电视节目更强劲的竞争对手。
如今,国内电视节目五花八门,而我却不想看电视节目了。在中国近代斗争中,多少先辈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证明,救国就要明国人之智。而如今,电视节目作为传播信息的重要手段,却频频出现不择手段过度娱乐化的现象。或许,我还是站在一个批判主义的视角下看待电视节目,电视节目终究只是娱乐消费品,反而占据了我们的劳动时间。互联网的出现,压榨了电视,却也给电视节目重生的机会。届时,沙发上的土豆们,也从沙发上站起,可惜土豆还是土豆,只是沦为了各类电子屏幕前的土豆,而我不甘做土豆。
参考文献:
赫伯特·席勒(美). 大众传播与美利坚帝国[M],刘晓红, 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文/杨蕻意
2019年1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