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随笔精选录心情随笔心情随笔集

假如我没有和你“互粉”

2018-08-22  本文已影响13人  数一筐豆子

关于我在简书上写作的的初衷,我已经名为《写作是我的秘密》一文中提到了大概。文中提到的并不是全部的原因,因为还有一半原因是未知的。

我写作业没几天,阅读量也不高,粉丝也不多,但是就这仅有的粉丝和阅读量已经超出我的预期。起初根本没有想过在写了一两篇之后就要得到什么粉丝,当然对于某些文章我还是很期待阅读量的,毕竟一种观点只要自己在“呐喊”还是会觉得孤独的。

我对阅读量的理解是文章的标题就很吸引人,别人愿意点读一下,粉丝则是在前一种情况的基础之上,别对你有后续的期待。我的这种理解是源于我以前的读书习惯。首先一本书我是否愿意读一定是跟书名分不开的,但是跟作者本身没有太大关系,大多数读完了以后连作者是谁都记不住。有的只记住了观点,都在书中作了批注,竟然也不会去关注作者。然后便放在那里了。关注作者通常是第二次从高阁上拿下来再次拜读之后做的事情,为了顺藤摸瓜找出该作者其他的著作去解解馋。而顺藤摸瓜这个习惯则是受到了当今发达的互联网一些影响,我是从“人肉”这个现象学过来的。再后来的时候我在“一本书”上看到了“读书要顺藤摸瓜”的观点,和我的习惯不谋而和,后来自己内心当然也肯定这个习惯了。不过有意思的是我现在不记得这本书叫什么名字,也不知道是谁提出的而这个观点。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我从不甘于落后一个时代,但大多数时候我更不想去刻意“跟上一个时代”。其实“互粉”这个概念并不是在公众号兴起的的今天才出现的。在我们90后玩QQ的时代”“互粉”就已经初现端倪。大家是否还记得,经常那时候去邀请别人去踩自己的QQ空间。我的一个用到至今的QQ号,还是我在高考结束的那一个暑假和同学去网吧申请的。在初中毕业季的同学录上大家就已经留QQ号了,不得不承认我那是有点落后了。后来上了高中,那时候登QQ都还是以网吧的电脑为主。就连手机都被老师定义成干扰学习的利器,又怎么敢轻易的去接触网吧的电脑。这就是为什么我会拖到高中毕业才去申请QQ。暑假期间我学会管理我的QQ农场,上传了我假期拍的各种野花野草的照片。我以为在QQ的认知以及应用方面至少可以在排前几了。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除了用它储存照片,和当做免费的沟通工具,我也没怎么管它。大学的一个暑假,我有个同学找我玩。只要我和她一起做了什么有“仪式感”的事情(当时还不流行仪式感这个词)她都会发“说说”,然后有一次她对我说:“今天我太开心了,我发了三条说说,空间浏览量都快到一百了。”起初候我听到“说说”这个词都很怪,亦不知道这一百条“浏览量”又意味着什么,能让她觉得很开心。后来我也慢慢学会发说说了,但是我除了评论外我其他的都不太在意。有一个校友无论我发什么她都点赞,我实在纳闷了,带着有点不太好的语气问:“我上次说我钥匙丢了你还点赞 ,是什么意思啊?”。她说:“习惯了啊。我们是一个高中毕业的,支持一下你嘛!你还好意思说呢,你的每条说说我都点赞,你却很少给我点赞”。当然随手给我点赞的不只她一个人。

我突然发现在互联网时代,当我刚想认识“赞”这个词的时候,它就已经失去了原本的意思。其实我在想那个“赞”就是今天“互粉”的雏形吧。只是,“公众号”对了还有“微博”诸如此类的“社交平台”,“功能平台”兴起的时候,“互粉”也跟着火起来了。我记得《女不强大天不容》这部都市剧里的来自报社社长的一句台词:“互联网时代,流量就是金钱”。是啊,活在这个世上,哪一件事,哪一项物离得了金钱呢。做什么工作不是位了挣钱呢?自媒体的从业者,没有流量,就没有金钱,没有金钱靠什么过活?

所以吸粉就成了重中之重,而互粉就是途径之一。不然信息爆炸的时代,“某某号”如雨后春笋班兴起。谁又愿意多看你一眼。

按照“某某号”的思维,我知道现在我去讨论研究“互粉”这个词,已经算不上热点了,观点也没什么新颖的了。但我不是为了蹭热点去说这个“词”。而是这是憋在我心里很久的牢骚我不得不说。

我并不反对也不反感当下很流行的推广运营者一行业,以及各种吸粉的手段(OS:我也反对不了,嘿嘿)。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有被“圈粉”欲望,我毫不否认我也有,我也很在乎那种被一个“陌生人”期待的感觉。粉丝让我的文字多了一层责任感,以为虽然我写作源于我的“牢骚”,但我不想那些“牢骚”成文之后,依旧只是牢骚。

我之前的读书不知作者的习惯造成的直接结果是,当我想引用一些书里的观点的时候我常因为找不出其出处而失去的了“引用”的权威性(写毕业论文的收获之一)。我的那种论调——“肯定书中的内容,就是对作者最大的肯定”似乎是时候该拨正一下了,因为“粮食”和“种粮人”同等重要。

感谢那些来自于心灵的文字,更感谢些文字的的主人,让我的精神得到了一定的浇灌。当然也感谢肯关注我的粉丝们。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