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

2023-05-07  本文已影响0人  李蓉乐平市湾头中小学

最初知道史铁生是在中学时候的语文阅读理解中,具体写了什么已经忘记了。但却给我留下了“轮椅上的作家”并著有一本《我与地坛》的印象。最近看了综艺《我在岛屿读书》,又激起了我的兴趣,便找来史铁生的《病隙碎笔》读。

《病隙碎笔》是史铁生创作生涯后期的作品,六篇随笔没有明确的主题,可以看作是一位作家在生病间隙对于人的存在,生之困境的迷思,充满了哲学气质。

萨特在《存在与虚无》第四卷的最后写到“人是一堆无用的热情”否定了本体论所研究的存在的本质与实在的本质。萨特认为人凭借热情、激情不断地选择与行动,在无限的自失中实现人的存在,而这一过程没有任何意义或目的。

八十年代的中国曾经掀起一股“萨特热”,在史铁生的《病隙碎笔》中,读者也可感受到存在主义的气息。

史铁生在书中多次提及萨特的“人是一堆无用的热情”,飘荡在宇宙之中,这热情消息无用,即无意义无目的。 然而人类热情的激荡与延续叙写着人类的发展史,生命的个体会消失,肉体会陨灭,而栖居于个体肉身的人之思想、情感和心绪并不会消失,必将以下一个“我”而存在,“我”之意义将“永远地被猜疑,被描画,被建立,永无终止”。 信仰、爱、天堂不是目的地,是路,是行,是一种永远的进行时。

史铁生称自己的写作为“写作之夜”,身体健全的作家可以在广袤的白日去观察世界,积累写作材料,然而“当白昼的一切明智与迷障都消散了以后,黑夜要我用另一种眼睛看这世界。”这种写作不是对现实的粗略模仿或机械反映,而是对心魂的观照。 《病隙碎笔》没有晦涩抽象的哲学理论,史铁生选择了生活中常见的话题来思考:个体生命的有限与生之意义、命运与信仰,爱与性、爱情与残疾、肉体与灵魂、平均主义与贫富差距,文学艺术的创造。作者对这些宏大话题的表述就像是黑夜中溪水,流畅而沉静。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