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我二十年的职场经历
这是知乎上的一篇答题:问,三十岁还没走到管理岗的人,后来都做了什么?
我的回答有点晚了,本来对这样的问题觉得没啥说头,说社会分工,人人都有手有脚,不论怎样呢,都自有个活法。知乎上都是些牛逼的知识分子,所谓大V小V,自我感觉都不错,提这样的问题,可能就是想看看已经四十、五十的过来人、明白人后来混成啥样?
看了回答者众多,真正上了年龄的不多,不如我自己作为过来人(算不上明白人)说说自己,一个70后,学历不高的普通人的二十年职场成长故事。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小中专毕业,在一家国营电子厂,专业和产品算对口,半年在车间和工人一起干活,全厂最脏苦累的活(干这活的几个工人都是临时工,区别于正式工),我的直接领导是个本科生(刚三十岁左右),专业理论很好,由于产品质量不稳定,合格率很低,厂长似乎也不待见他,说他有书生气,不踏实,带我3个月后离职。估计我去时已经准备撤退了,通过一个亲戚关系调到了市政府部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简称关工委),后来没联系,不知如何,大家可以想象。
半年后,我正式脱产,算是接替他的工作,负责车间十几个人的生产安排和产品工艺质量事务。
与一线工人一起当班干活的过程,真的很累,那是体力上的疲累,也自然有年轻人内心对体力劳动不屑的心理因素,但我确实坚持了下来。一线的劳动实践,我掌握了一手的生产工艺,找到了质量不稳定的根源,合格率一下子上升了一个台阶。如果,脱产算是由工人转向管理人员的话,我那时已经走向管理岗了,呵呵,那年,我20岁。我开始懂得如何做一名基层管理者,懂得劳动者的辛劳,也看到了普通人做人做事的两面。
一同进单位的一个中专生是做进口设备维修的,每天穿着白大褂进出无尘室,小伙子技术不错,很快比师傅技术还要好。我一直有点嫉妒。
三年后,我们都离开了这个单位,他去新加坡做技术员(出国劳务类),我回家到了一家新创办电子厂上班。他告诉我,他的工资和奖金其实一直比我高不少,尽管我的工作看上起比他要幸苦不少。
这哥们出国打工挣了钱,还学了一口洋语,现在一德国在华办事处做工程师。
每个人在工作中表现出的特长不一样,有的以技术为长,有的善于组织管理,由于文化基础的原因,我在产品技术层面也没有表现出专业特长,而更多是在实践性的生产方面有所发挥,所以,我最初的职业定位是往管理方向发展。
第二份工作,正好赶上新工厂的创建发展,有幸全程参与了工厂建厂、设备、技术、生产、质量等环节的策划运作筹备等工作。这不是因为能力,而是赶上了一个学习历练的机会,一直做了8年管理,32岁那年还是选择离开。
这个工厂如今建厂快廿年了,产业发展还好,没上市。原来的兄弟姐妹们,呆到现在的都是生产、技术管理岗位骨干,当年的副总依然还是副总,状态似乎也不太好,反正待遇不少。这是典型民企,企业到一定阶段,如果没有持续发展上升空间,那只有混混了。
同业的兄弟单位,几年前发展上市,已是业界知名企业,早期一帮我认识的人都上升为上市公司的分公司老总或负责技术研发的总监等等,都有期权股份,算是都安全着落了。有一学长,集团公司财务总监,身价千万,不过也很辛劳,压力不小,很少参加聚会,微信群基本不冒泡,偶尔同学吃个饭电话不断。我同学动手强,喜欢研究,一直在企业里做生产自动化研发,很忙,很有成就。
人们常说跟对老板很重要,平台大了,个人才有施展空间。当年离开也是觉得,自己的眼界局限于一个小地方,看不到外面精彩复杂的大世界,不想就这样从一而终。
一个企业的发展确实很大程度决定于老板的心胸眼界和用人观。成功的企业,必然依靠优秀的人才发展起来。所谓有效的管理,就是对资源的高效合理运用。企业长效发展的过程,带动员工的不断学习成长,培养内部人才和吸引外部人才是必须的。
第三份工作,上海一民企质量经理,做了四年。企业由无序步入有序规范,企业文化不错,和一帮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一起,我当年三十多算是老大了,老板年龄和我差不多,教师出身,待人很好。
我是跨行业,从电子行业转入机电制造业,一切从头学起。技术始终不是我的专长,但作为质量经理,必须了解产品、掌握生产工艺,慢慢学会看懂机械图纸,学会了量具检测。两年里,帮助企业建立质量管控体系,完善生产工艺和标准化管理。
上海制造业依靠的是廉价的外来劳动力,老板的理念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管理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我们核心的四大干将:销售公司老总,同行外企销售经理出身,三十岁,做事干练,行动刚毅,在公司里地位仅次于老板,以客户导向带动企业内部管理;人事经理,不到三十,日企人事背景,做事严谨规矩;财务经理,四十岁,日企财务背景,业务很精,还有就是我,质量经理。
我们四人象机器设备上的齿轮相互磨合运转,带动企业的运作。压力很大,我们经常为工作职责、流程吵架,争论的过程也是相互碰撞进步的过程。
补充下,该公司的核心技术外包于某研究所,技术部几个大学生主要做图纸细化。
四年后我第一个离开,此后其余三人陆续离开。目前,销售老总,自己创业从事销售,财务经理和人事经理跳槽到同一家外企从事相应工作。我回到老家在一家设备制造厂改行做了两年采购经理。做采购是质量管理的外延,涉及供应商管理,采购计划管理等业务流程,采购最难的是如何花最少的钱买到适用的产品,生产催货,供应商逼债,老板的猜疑等等压力一轮轮。
企业发展过程中,技术可以走外包的路线,但管理必须是企业的强项,制造型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管理要实现标准化作业,人员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点,对于走技术路线的企业尤为重要。
现在的工作,应朋友的邀请,起初在其下属工厂全面负责生产系统运营。感受就是累、烦、压力大。事无巨细,面面俱到。最累的是员工的管理,从重组管理团队,培训班组,到基层员工心理疏导,生产进度保障,必须牢牢掌握,否则,心中无底,随时出乱。
一年半后调回公司本部负责采购物流管理以及新项目的协调管理。每个企业都有不同的问题,所以管理才有其存在的必要性。管理是理顺杂乱无序的事务,有的是每天要碰到的属可预见的,有的是突发性的,有的是你必须面对,可以调控的,有的是你无法管控的,但你必须面对并且要做出自我应对的。现在的压力更多是对不可控因素未知事项的精神恐惧担忧,这是在一定管理高度上的难关。可以用“煎熬”两个字来形容,老板这个管理层面我无法体会,但估计好不到哪去,他们因为没有选择,所以只有坚强。而我,至少,还有选择离开。
管理没有常态,是对变化的预判和应对,管理没有最好的结果,只有更好,没有最后没有终点;管理者需要具备理智、坚毅、耐心、细心;
而技术更需要专业的探索精神和知识经验的积累,更需要缜密的思维和逻辑技巧。
回顾二十年的职业发展,时常觉得学习和思考的重要,作为管理者面临的问题繁复多变,也曾有过力不从心的苦痛,也有对管理工作的厌倦困惑。管理是个哲学命题,不变的是变,变是常态,是管理的对象一定意义上讲就是变。
是不是专业的拥有一技之长的人更能体会到工作的得心应手,更能体现出自身的价值来呢?也许是,今天的社会分工之细,已经足够让人依据个人喜好选择能发挥自身特长的工作,如医生、作家、设计师等等,这样的工作更多凭借个人能力,已经很少需要众多人的协作配合。
然无论从事怎样的工作,都需要刻苦专研、不断求索进取的精神,术业有专攻,才能出类拔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