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与现实
年少时每人都有一个梦想,梦想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可能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环境的改变,也在不停的变化。

85年王利军第一次听到崔健演唱的《一无所有》,带给他的不仅仅是惊奇,更多的是震撼。
80年代充斥荧屏的大多是些电影或电视的主题曲,王利军惊奇的是居然还有这样的唱法,歌曲节奏感强,歌词通俗易懂,他深深地迷恋上了这种风格。
王利军立志要当一名像崔健那样的音乐人,他一有时间就到音乐老师那请教。但学校条件有限,只有一架脚踩的风琴,三个月不到,王利军把风琴玩得是滚瓜溜熟。
初中毕业后,王利军考上了师范,他义无反顾的选择了音乐专业。在师范求学的几年,他接触到了更多的乐器,但让他情有独钟的,却是爵士鼓。
他和几个爱好乐器的同学组建了一支乐队,说是乐队,却没有几件乐器,大多是几把吉他。但他们仍然乐此不疲,每天放学后在学校旁边的小树林里弹弹唱唱。
上师范的第二年,王利军看到学校旁边的舞厅招爵士鼓手,他不由地怦然心动,只是晚上去两个小时,也不影响学业。这样不但能更多的接触爵士鼓,而且还有一些收入。
在舞厅干了半年,他又借了一些钱,买了人生中的第一件乐器——一架爵士鼓。这样他所在的乐队算是有些样子了。

师范毕业后,王利军进入一所小学教音乐,每星期也没有几节课。他觉得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远,不到二年,他就厌倦了这样的生活。
王利军听说几个同学在广州发展的很不错,他觉得是时候要离开了。跟家人说要辞职,后来在他爸爸的强烈反对下,他办理了停薪留职。
再次见到王利军是两年后,烫了一头爆炸头发型,穿着一件浑身是口袋的外套,脚蹬一双火箭式皮鞋,总之这种打扮当时是跟奇装异服画上等号的。
教育制度发生了变化,不允许教师再停薪留职,要么回来上班,要不就离职,王利军是回来探听风声的。后来听说王利军选择了辞职,为此和家人闹得很不愉快。
十年后的一天,我受邀参加朋友的婚礼,在震耳欲聋的音乐声中,我忽然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这不是王利军吗?他应该是婚庆公司乐队的吧,正在疯狂地敲击着架子鼓。

吃过饭后,我和王利军攀谈起来。他递过来一张名片,XX庆典公司经理。
“你那几年在广州发展的怎么样?”
“别提了!那边像我这样爱好音乐的人一摸一把,几千个有一个成功的就算不错了,跟买彩票差不多!”王利军有些沦丧地说。
王利军到广州时在酒吧当驻唱,他期待着一天被某位“星探”或“老板”看中,然后出磁带,成就自己的梦想。
然而五年过去了,奇迹没有出现,他依然是默默无闻。所谓“后浪推前浪”,后来涌向广州的优秀歌手越来越多,他连酒吧驻唱也做不成了,但他依然不死心,在酒吧当服务员,期待着有朝一日出人头地。
在广州八年后,王利军已三十出头,同龄人的孩子都是小学生了,他还是孤身一人。家人不断催促他回家相亲,加上他也觉得在广州不好混,后来就回来了。
“还好,我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现在搞这个婚庆公司,乐队我还是主打!”提起乐队,王利军满脸放光。
临分别时,王利军对我说:“亲朋好友有了结婚和祝寿,或开业庆典,别忘了和我联系,同学们八折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