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亩方塘】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

2021-02-26  本文已影响0人  若水女子2017

立足核心素养,再出发——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有感

北方的二月还染着丝丝春寒,学习的热情已经溢了满怀。趁寒假时间充裕,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王红老师布置了“寒假共读”活动,并向工作室成员推荐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这是一本关于“核心素养”的理论著作,读起来有点钝,但每一句都具有极高的含金量。

一、素养是一个人的“精神长相”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素质教育提出已经持续了30年的时间。回顾素质教育走过的历程,有几许坚定,也有几许彷徨,而今“核心素养”的提出,成为基础教育改革一个新的历史节点。余文森博士在《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中提出:“素养是一个人的精神长相,所谓精神长相即一个人外在的表现,包括学识、智慧、道德、态度、品格、思想、精神等,会通过外在言行举止和神态表情表现出来。”

余文森博士认为:一个人受教育的过程就是塑造自己精神长相、涵咏自己气质风貌的过程。这样看来,语文学科教学的思路就明晰了。无论是课内文本阅读,还是课外名著阅读,教学方向指向两点:一是语言的建构和运用,二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熏陶。

此外,素养还指向一个人的“人格”,即稳定的精神世界;指向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即不需要思考和意志努力而形成的行为方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无须提醒的自觉和不动声色的善良”;指向哲学高度的开放性、生成性的思维方式,不拘泥于固执己见,要兼容并蓄,同时形成独立、个性、新颖的思维和想象力。

一个具备良好素养的人,一定是一个活得有尊严、有意义、有价值、有境界的人。这无形中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变重分数为重过程,

二、能力和品格是人生的宝贵财富

哲学家罗素认为,智慧不足和道德缺陷是人类灾难的两大根源。《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中,对这一点做了详细的诠释。核心素养指向的人才培养,需要具备高洁的品格和卓越的才干。

其中,“能力”,即智力因素,是科学维度上的素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智商”;“品格”,即非智力因素,人文维度上的素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情商”。可见,教育的理想彼岸,将学生培养成具备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健全的人。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要阵地,作为一线语文教师,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非常重要。了解了核心素养内涵,便懂得了语文课程设置的意义。不是为了单一的教给学生基础性语文知识,以高中语文为例,要实现语文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不在教学生,在教学生学。”如今,学科核心素养的界定与陶行知先生的主张指向一致。而这些理论如黑夜里的灯塔,给当前的课堂改革指名了方向,为我们今后每节课的教学设计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核心素养的第二个关键因素是“品格”,只有具备健全的人格,“能力”才能最大化的实现应有的价值。肖川教授说:“一个受过教育的人,是具有某种品质的人,而不是只上过学的人,不是指获得某种学位的人、具有某种学历或文凭的人。”

可见,必备品格的培养是今天教育的重要任务。《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中关于“必备品格”诠释的细致而清晰。

余文森博士主张培养人的三种处理关系的能力。

一是人与自我关系上要自律,自制。道德的最高境界是自觉的自我支配。而欲望是导致一切错误的根源,如果你能对自己的欲望进行控制和指导,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会学”,那么,你就具备了优秀的学习品质,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中,你已经占据了一席之地。

二是人与他人的关系要尊重,即讲公德。尊重别人,不打扰别人,不伤害别人,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到心中有别人,有规则意识,维护良好的公共秩序。

三是人与事情的关系要认真,即负责。自律与尊重是关乎人的态度,而认真则是关乎做事的态度。今天,我们提倡的“工匠精神”就是认真负责的精神和态度,具备了认真的态度就拥有了责任感,敢勇于担当的精神品格刻入会血脉筋骨,如星如火,如光如电,照亮前路和梦想,无论坦途,还是坎坷。

总之,作为一部关于“核心素养”的专业论著,从开始的逐字逐句蜗牛式速度,到后来如饥似渴飓风般的席卷,真正的领略到了教师要实现专业化发展,理论先行的道理。

再次感谢王红老师的引领,让我们每个人在阅读中遇见山海,遇见卓越,发现教育的真谛,感知教学的美妙。也感谢一路共读的伙伴,学习路上共同跋涉,不负时光,不负期许。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