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巧”引出的偏见思考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星辰计划2024年第13期“巧”专题活动。
这个周的周作文主题是“巧”。
巧的意思有很多,我选的组词是乖巧。
这是一场由“乖巧”引出的偏见思考。
1.
某天,与朋友在微信闲聊。
我说,问你个问题,为什么好人做了坏事以后,我们一班都叫他坏人了,而坏人做了好事后,我们还叫他坏人呢?就是总有人说学坏容易学好难,但是只要有人做了坏事就成了学坏,做了好事却说那只是在伪装,那到底怎么样才算学好了呢?
朋友说,“大概是因为人固有的印象吧。偏见,或者是思维定势?”
她说,“坏人坏久了也会觉得自己坏(尽管他不一定是坏的)。”
她举了一个例子,她说,就像一个顽皮的孩子,有一天他很乖的话,大家都会夸他。而乖巧的孩子,如果有一天调皮的话,都会说这孩子怎么成这样了。”
她说,“这个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可偏见是非黑即白的。做坏事就是坏人,做好事就成了应该的。”
应该吗?我想,应该是不应该吧。
她说,“应该的这个词,是很沉重的一个词。”
她说,“一个人对你好成习惯了,他对你有一点不好,你就开始谴责他。可从一开始,他就没有义务对你好,只是他选择了对你好而已。”
2.
我这位朋友,有嗜睡症,情绪波动大,有时暴躁有时低落,于心理而言,是比较敏感的那一类人,看待事情的角度有时也与我有些不同。
她就属于从小比较乖巧的那一类人。
但是,会哭的孩子才有奶吃。
一声不吭的孩子,谁也不知道饿不饿,裤子都不知道啥时候尿的。
小时候太懂事太听话太乖巧了,未必是什么好事。
像是她不吃油条,早上她妈妈还是买了油条。
到底是因为作为一个母亲故意想挑战一下她的权威和食欲哪一个更重一些,还是单纯的不知道孩子有什么不吃的东西呢?
想了一下,不想了,都挺悲哀。
父母不是都会考虑这个的,她考虑的只是为你好。
这就够了吗?
这还不够吗?
她觉得够了,这都是为你好。
我觉得不够。
可能有人觉得够了。
不过不是我。
对了,油条这件事出自她去医院看病的那天早上。
睡眠障碍症,嗜睡,焦虑,抑郁状态,去检查的时候。
吵了一架,大概就是说好让她自己安排,但是临了又不信任她。
3.
乖巧。
两个字,成了镣铐,成了千斤巨锤,砸在我的头顶。
人们,尤其是父母,总喜欢用简单的标签来定义复杂的个体。
他们用“乖巧”贴在渴望得到认可的孩子的额头上,把他们定住了,他们就有更多时间去做自己的事情,还能向别人家的父母炫耀一下,自己的孩子呢多么乖多么听话,一点都不闹事。
真乖,上一次见到这么乖的还是去看木偶戏演出时候,那个表面灵活下其实是僵硬的提线木偶。
又想起那句“棍棒底下出孝子”。那些所谓的“孝子”,有多少是真正出于内心的爱,又有多少是在棍棒的逼迫下不得不去做?
一个压扁的弹簧,就可以当成贴片了?
我看到一群孩子,他们站在黑暗中,眼神空洞,没有灵魂。
救救孩子!
恍惚间,我觉得这句话好眼熟。
那是上个月写的一篇文章。
“那些孩子,他们的内心被空虚、痛苦、绝望填满,却依旧要在别人面前保持镇定。可父母的一句话,就能把他们辛苦建立起来的自信摧毁殆尽。”
“这个世界并不完美,甚至可以说是充满痛苦,但是你并不孤单。
亲人,朋友,爱人,甚至是支持你的网友。
我们都在陪着你。
泥泞中也会有曙光的。
请不要放弃自己,不要放弃希望。
往前看。
可同样是支持,为什么有的人是反向的支持呢?
坏的人那自然是无话可说的,可是有些时候,蠢的人要比坏的人更可恶。”
夜,黑沉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