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06听书笔记:怎么让孩子放下手机读书?
我们到底能从四大名著这四本书里收获什么?
我能想出最好的答案是,四大名著都是文学经典,写得精彩,读起来有趣,能让孩子爱上阅读,又能让孩子学到写作的好方法。
你可能会问,有那么多教写作的书籍,为什么要跟四大名著来学呢?因为写作不只是技巧,它的背后,其实还有更多。
我从四大名著中各选一个小段,故事也许你都熟悉,但是咱们一起细细咀嚼一下文字,就能感受出文笔好在哪里,还能感觉到好文笔的背后,是不一般的观察力和感受力。
咱们先说三国,你要让我用一个字来形容《三国演义》的文笔,我会选择“壮”,气壮山河的那个壮。《三国演义》写的是英雄的故事,书里边往往寥寥数笔就能让一个人的英雄气概跃然纸上。
比如,我们都知道《三国演义》有一段著名的情节——关羽温酒斩华雄,特别能体现关公的英雄气概和高超武艺。但是如果你细看《三国演义》的原文,你会发现,罗贯中根本没有写关羽怎么挥舞大刀和敌人厮杀,和华雄大战多少回合,使用了哪些招数。那他到底是怎么写的呢?我来给你读一下三国演义的原文:
“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如果这是一个纪录片,在关公“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之后,按说摄影师就应该追出去,追到战场上拍关羽和华雄厮杀的镜头。但是小说里没有这么处理,那台摄影机就留在了大营里,拍其他诸侯的反应。我们就和其他诸侯一样,看着关公的背影,听着外边的喊杀声,心中焦急又不知道结果。
之后突然一下,外边安静了,静到能听到一匹战马的铃铛声,然后马出现了,马背上的关羽出现了,关羽手中那颗华雄的人头出现了,最后一个镜头还不忘了定格在那杯酒上,“其酒尚温”。
后人评论这一段,说写得声势百倍,那这百倍的声势从哪来呢?是作者在我们不知不觉间,调动起我们的各种感官。
从一杯热酒开始,这是触觉,之后是关公提刀上马的背影,这是视觉,再后边是外面的鼓声和喊声,这是听觉。而后,战马的铃铛声,又是听觉,关羽得胜归来的身影,又是视觉,最后定格在那一杯温酒,又是触觉。
这段描写只有不到100字,却把我们的各个感官都调动起来,而且调动了不只一次。
你要让我用一个字来形容《水浒传》的文笔,我会选择“微”。《水浒传》的文字魅力,就在于细致入微,就像电影里的特写一样,用很多不经意间的小动作,就能展现出人物的性格和形象。所以,《水浒传》里有很多看起来相似的人物,但是又各有各的特点。
比如《水浒传》里有很多性格比较粗鲁的人,但是粗鲁和粗鲁又各不相同,比如李逵的粗鲁,是因为野蛮。武松粗鲁是因为他不爱受拘束,谁一管他,他就叛逆。鲁智深的粗鲁是因为性子急,脑子一热就去干了,他要是冷静下来,其实是一个粗中有细的人。
你要不信,我们来看书里边的一段原文,著名的鲁智深倒拔垂杨柳。在东京大相国寺,鲁智深当着一帮泼皮,倒拔垂杨柳的那一段。
原文怎么写的呢?
“智深相了一相,走到树前,把直裰脱了,用右手向下,把身倒缴着,却把左手拔住上截,把腰只一趁,将那株绿杨树带根拔起。”
你听这一段,你不觉得这几句话有几个字莫名其妙吗?连续四个“把”字,“把”字完全可以不要。把四个“把”字全部删掉,一点毛病没有,而且更顺,为什么要用把字?
其实,这四个把,相当于停顿一下,就是鲁智深在估量,他在有把握的情况下,再去拔树,免得在这帮泼皮面前丢了面子,这就能展现出鲁智深的粗中有细。
如果让我用一个字形容《西游记》,我会选择“幻”,奇幻、魔幻的那个“幻”。《西游记》的想象力太丰富了,读到很多地方你能乐出声来,感叹作者是怎么想出来的。
比如孙悟空大闹蟠桃会,玉皇大帝派二郎神来抓孙悟空,两个人变身斗法那一段就是。孙悟空变成一只麻雀,二郎神就变成一只老鹰,孙悟空变成一只鱼,二郎神就变成一只鱼鹰,孙悟空变成一条蛇,二郎神就变成一只仙鹤,最后孙悟空实在没办法,只好变成一座庙,结果尾巴没有地方放,只好变成一根旗杆,让二郎神看出了破绽。小说里是孙悟空的七十二变,小说外则是作者无穷的想象力。
那这个想象力从哪里来呢?其实就是来自于一颗童心,用童趣的眼光看世界,这个世界就是千变万化的。
孙悟空一路西行,遇到的各种困难,在他眼里都像是兴致盎然的游戏。孙悟空跟妖怪打架,经常跑到妖怪肚子里,在里面打秋千,翻跟头,简直是个无法无天的顽童。有一次,他玩了一番,又跳出妖怪的肚子,把绳子系在妖怪的心肝上,用手牵着妖怪飘荡。小说从小妖怪的角度描写了这个画面,就像是在写小孩子放风筝的游戏,特别有童趣。
孙悟空把出生入死都看成有趣的游戏,所以总是轻松自如。小孩子做游戏不也是这样吗?
还有一个细节,也能体现出《西游记》的童趣。你会发现,《水浒传》《三国演义》中写的都是大英雄、大将军,几乎不会写小兵、小喽啰,但是你回想一下,《西游记》经常写小妖怪,这也是童趣的表现。有一回,一个小妖怪要回去给大王报告消息,小说里写,他进洞之前,先把旗子磨一磨,还摇着铃,口中念念有词,最后才撞上厅来报到。这个画面,写得非常有趣。成人不会留心这样的事,孩子才会关注这样的事情。
最后咱们说《红楼梦》,如果用一个字形容《红楼梦》的文笔,我会选择“美”。我知道,这个字选得有点俗气,但是,这是我的真实感受。《红楼梦》写人、写景、写器物,都能把最美的那一面展现出来。
这个美来源于哪里呢?来源于作者的收放自如。该详细描写,就毫不吝惜笔墨,仿佛中国画里的工笔画,可是该留白时,也给读者留够想象的空间。
举个例子《红楼梦》对人物的描写往往非常细腻,但是你去读《红楼梦》原著,会发现有一个例外,那就是林黛玉。这么重要的女一号,备受曹雪芹的喜爱,但是对林黛玉穿什么服装,梳什么发型,闺房内怎么布置,平时用哪些器物,曹雪芹是能少写就少写,能不写就不写,保持了最大的克制。
咱们拿其他主角来对比,王熙凤第一次出场,曹雪芹用了130个字描写她的穿着长相。贾宝玉第一次出场,曹雪芹洋洋洒洒用了四五百字,从穿着长相到性格气质,写得极其细腻。到了林黛玉这儿,只有60多个字,要是去掉比喻,留下真正的白描,其实只有两句话:“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眉毛好像有点皱,眼里好像有点泪,没了。她鼻子怎么样,嘴巴怎么样,身高多少,曹雪芹都没有告诉我们。
为什么会这样?我猜,恰恰是因为曹雪芹太偏爱林黛玉了,希望林黛玉在每个读者心里,都是美丽的。可是,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审美,一个人的形象往往很难符合所有人心中那个美人的标准。曹雪芹的办法是,留足想象的空间,让你自己靠想象去补全,古人说,一想之美。每个人心中都对林黛玉有个想象,林黛玉的形象,就成为每个人心中的最美好的样子。
《三国演义》的壮阔,《水浒传》的细腻,《西游记》的奇幻,《红楼梦》的美好,四本书在写作上各有不同的长处。但是,我们能发现一个共性,他们的好文笔,并不简简单单是一种写作的技巧,更不可能是套路,而是对外界的观察,对世界的感受。
好的表达力,背后是好的观察力,好的观察力,背后是好的感受力,我认为,这是四大名著能给你我最好的礼物。
《家庭共读研修班·四大名著》会从7月2日开始,每个周六的晚上8点,带你一周来学习一本书。四周的时间,四场直播,帮助你获得四个收获。除了我前边提到的那些写作的技巧、感受力和观察力,你还能获得为人处世的方法,不落俗套的谈资,有效的读书方法。
建议你带着全家人一起观看,最好是投屏到电视上。这样,你能跟你的家人,跟你的孩子一起,和四大名著学习做人,理解中国文化,还能学习读书和写作的技巧。更关键的是,你跟你的家人、孩子还能拥有一段不俗的高质量的家庭共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