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品尝
郑重声明:文章为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在这个快生活的时代,慢生活成了奢侈品。单位的钱老,九十多岁了,每天都是把夫人买的副刊从一沓报纸中抽出来,单独存放,匆匆浏览新闻后,慢慢品读副刊的内容。
我的习惯是只看报纸副刊电子版。今天阅读《今晚报》副刊的文章就借用了其中一篇的标题;《阿斗其实还可以》一文,赞扬了刘禅胸襟开阔,放手用人,充分发挥下级的特长,不小肚鸡肠等优点,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这些与我熟悉的有关阿斗刘禅的成语,“乐不思蜀”“扶不起的阿斗”似乎不符。
《扬子晚报》“繁星”副刊刊登的《你是老师啊》一文感动了我,老师家访发现学生耳朵有毛病,带学生去医院被医生责怪也没有解释的故事,真实反映了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帮助。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福气。
《新民晚报》“夜光杯”发表的邂逅散文《中年》,让我遇到了梁实秋先生的散文《中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缘分。他称早逝的中年人是:“有些性急的朋友,已经先走一步,很煞风景。”这说的多么委婉,多么有人情味。我非常喜欢梁先生的文章理念,明明是让人愁苦的事,到了他笔下,却妙趣横生,这正是我一直最求的。我今年2月25日写的一篇《元宵节听落雪》一文,我的大学同学丁同学这样留言:把不便和辛苦写得这么有意趣,从中看到你们的乐观豁达 ,生活有滋有味,羡慕羡慕。这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羊城晚报》“花地”副刊的文章《把美活成人生常态》引起我的共鸣,我多么想把美活成我的常态。
《北京晚报》“五色土•品读”副刊的文章《石碑立沧桑》一文中:“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鎏金大字,镌刻在碑心正面。1955年6月9日,毛泽东主席在信笺上题写了两遍这八字碑文。写完后,他再三叮嘱,一定多请专家们提意见,问问哪一幅可以用,也可以从中选取单个字重新编排,如果认为写得不好,还可以重写。而纪念碑背面由毛主席起草的114字碑文,周总理前后写了40余次草稿。如今人们看到的,是他最满意的一幅。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位伟人对人民英雄纪念碑建造的重视。“纪念死者,鼓舞生者”的种子已然在我们的血液中生根发芽。
《文汇报》“笔会”文章《给徐中玉先生当助教》,回忆了作者与先生的交往往事,让我们比较全面地认识了心胸开阔,待人宽厚,寿愈百岁,是真正的“仁者寿”的徐中玉先生。
生活充满了变数,享受生活是我们能做的最好选择。人都有善的一面和恶的一面,如何压制人性的恶弘扬人性的善是一个值得慢慢思考的问题。
2024年9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