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缺失的孩子最终会变成什么样子?

2019-09-29  本文已影响0人  iamluoyanjing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曾经这样说: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不管他们的祖先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医生、律师、艺术家、小偷甚至乞丐等各种类型的人。这么说也这么做的华生在自家孩子身上贯彻了自己的理念,不去亲吻不去拥抱不去轻易地满足孩子,最终他的三个孩子怎么样了呢?他的三个孩子全部得了抑郁症,大儿子自杀身亡,二女儿也多次自杀,小儿子一直流浪,靠他的施舍才能生活。

华生在二十世纪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理论:孩子对爱的需求,源自他对食物的需求,满足了他对食物的需求,就满足了他对爱的需求,所以母亲只需要给宝宝提供足够食物就可以了。现在听来,这个理论很没有道理对不对?但是,即使是现在的家庭,有很多也被这种理论占据,比如很多老人啊保姆的想法,只要吃好喝好不磕着不碰着就可以了。我曾经就遇到这么一个例子,小朋友家里的条件特别好,奶奶也很爱孩子,每天细致的做各种加餐喂养孩子,然后吃完丢给孩子一个iPad,然后这个孩子两岁了只能吃流质食物,喝奶都需要喂,自己没有满足自己需求的能力自信心不足脾气也很差,所以,现在也是有很多老人在使用华生的理论教养孩子的,甚至有一些妈妈也是如此,会用哭声免疫法、延迟满足法、婴儿独立睡眠法等来训练孩子,以便更轻松的带养孩子。

华生的理论是如何被推翻的呢?这要归功于一个叫哈洛的心理学家。

哈洛找来了很多恒河猴,做了一系列实验。我们之前也提到过一点点啊,为什么用恒河猴做实验呢?因为恒河猴94%的基因和人类相同,它对外界刺激所做出的反应,和人类非常类似或相近。

哈洛做的第一个实验是——代母实验。哈洛把刚出生婴猴放进笼中,然后用两个假猴子代替母猴。一个假猴是用铁丝做的,胸前安装了一个奶瓶,可以24小时提供奶水。另一个假猴是用绒布做的,摸起来比较舒适和柔软。

如果按照华生“有奶就是娘”的理论——孩子对爱的需求,源自于他对食物的需求,满足了他对食物的需求,就满足了他对爱的需求。那么婴猴一定会依恋“铁丝妈妈”。但实验结果不是这样的,所有参与实验的婴猴,都选择了没有奶瓶的“绒布妈妈”。几乎在所有时间里,小猴都会挂在“绒布妈妈”身上,只有感到饥饿难耐时,它才会跑到“铁丝妈妈”那里吃奶,但只要一吃饱,它就会迅速回到“绒布妈妈”怀里。

接着,哈洛搞了个恶作剧。他制作了一些发条玩具,比如恐怖的大蜘蛛等将它们放进笼子里。小猴害怕极了,立即奔回去抱住“绒布妈妈”,趴在妈妈怀里,慢慢地安静下来。哈洛又将“绒布妈妈”移到另一间房间,然后用发条玩具继续恐吓。小猴更加害怕了,但即使再害怕,它也不奔向“铁丝妈妈”,而是眼巴巴地望着另一边的“绒布妈妈”。如果没有“绒布妈妈”,小猴子就蹲在地上,团成一团,吃手指、摇摆、尖叫……像极了过度惊吓的孩子。小猴子受到惊吓无处安放焦虑的时候也会吃手的,吃手可以让孩子觉得熟悉觉得可控,寻回一点点安全感,所以解决大孩子吃手的问题并不是限制不是讲道理,而是给他爱和理解让他减少恐惧和焦虑。

那么根据这个实验,哈洛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爱源于接触,而非食物。接触所带来的安慰感,是母爱最重要的元素。“母爱的本质,绝对不是简单地满足孩子的饥饿的需求,它的核心是接触性关怀:拥抱、抚摸、亲昵。”所以,父母对孩子的养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喂养的层次上,我给你吃进口食品就是爱,我给你穿名牌衣服就是爱,我给你上贵的学校就是爱,我给你钱就是爱,不是的,孩子需要的是父母为他提供触觉、视觉、听觉、前庭觉和动觉等多种接触性关怀和陪伴。我们多次强调,三岁前的孩子学习的模式是什么呢?感觉_运动型,什么意思呢?孩子完整的学习过程首先是丰富的视听嗅味触前庭和动觉等各种各样的感觉输入,然后进入大脑整合,然后孩子做出行为反应,得到感官刺激以后,孩子需要咬一咬摸一摸踢一踢晃一晃等运动的参与,才能更好的探知这个世界。所以,为什么婴儿喜欢父母轻轻摇晃?为什么婴儿喜欢有人逗他玩耍?因为运动和玩耍是孩子发展自己的本能需要。

后来啊,由“绒布妈妈”而不是真正的妈妈养育的猴子,长大后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当哈洛把这些猴子,放归到正常的猴群当中后,发现它们几乎无法与其他猴子相处。这些猴子孤僻、抑郁和自闭,有的还出现了自残性和攻击性,对周围的一切都怀有敌意,不能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也不愿跟其他猴子。为什么会这样呢?从小没有得到世界回应的人,是不知道发出自己的声音伸出自己的触角和别人建立关系的,没有关系的镜映,一个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子的没有自我的人是没有办法在关系中互动的。

哈洛由此想到了一个问题——它们具备养育后代的能力吗?于是哈里又做了一个实验——繁殖实验。通过实验发现:所有公猴都失去了寻偶和交配能力。而母猴呢,也根本不愿交配。最后,通过各种强制手段,20只母猴受孕产下了幼猴。但可怕的事情发生了:这20只母猴中,有7只脐带剪断后便不再理睬孩子,有8只经常暴力殴打和虐待孩子,有4只更是残忍地杀死了孩子,只有1只笨拙地尝试给孩子喂奶。也就是说:它们几乎都丧失了养育后代的能力。这很像有些妈妈,觉得很爱自己的孩子很想把全部的爱都给孩子,可就是忍不住对孩子发火,他们为什么没有维护亲密关系的能力呢?因为他们从来没有享受过亲密关系,在他们觉得孤单无助恐惧的时候,并没有人给到爱和温暖,他们是硬生生的挺过来的,所以当自己的孩子通过哭闹表达需要的时候,反而会激发出他们曾经孤独无助的消极感受,他们没有能力和这种消极感受待在一起,所以就会训斥甚至离开自己的孩子。

那么,从小遭遇‘遗弃创伤’的人,长大以后会有什么样的情感表现呢?

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害怕走进亲密关系。 内心充满冲突:渴望亲密又拒绝亲密。为什么呢?我曾经渴望妈妈深情的陪伴和回应,可并没有这样的满足,因此,我无法信任依恋自己的妈妈,如果连妈妈都信任不了,我又怎能信任这个世界呢?没有被满足的感觉糟糕极了,就是被伤害的感觉,为了避免被伤害,所以我拒绝亲密关系。还有就是即使走进亲密关系,有被遗弃经历的人在走向情感深处时也很容易撤离,潜台词是在你抛弃我之前我先抛弃你,我就是一个早期安全依恋没有建立好的人,在我和老公的婚姻当中,我曾经无数次的想要离婚,为什么没有离婚呢?因为有一次吵架我很生气把结婚证撕掉了,每次要离婚的时候都需要带结婚证,补结婚证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所以就离不成了,所以我发现,为了防止冲动离婚,撕掉结婚证是一个很不错的方法。当然事实是,亲密关系是亲子关系的修复,我老公的心理健康程度比我要好,每次想要逃离的时候他都能拉住我拖住我,再加上我自己的心理成长,所以,现在的我亲密关系有了很大的改善。

所以,如何疗愈内心的“遗弃创伤”?

创伤要在自我觉知中被看到。真实的看见,是一切疗愈的开始。然后我们就可以回到这种被遗弃的痛苦感受中,任由自己悲伤任由自己恐惧任由自己绝望,情绪是一种能量,当被积压的消极感受宣泄时,我们有力量去表达爱和创造。当我们养育自己的孩子时,可以选择带着觉知拥抱内在小孩,当负面情绪爆棚,到底是当下的我感觉到被伤害还是早年那个内在小孩?当带着觉知关爱曾经受伤的内在小孩,创伤就会被转化。

所以说,哈洛这一系列的实验告诉我们,成功养育孩子的关键点有两方面:一是在孩子早期的依恋形成时期,妈妈需要充分的陪伴孩子满足孩子回应孩子,让孩子通过妈妈这面镜子看见自己是谁,好的回应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就是好的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并对妈妈产生信任形成健康安全的依恋模式;第二就是给到孩子拥抱接触,以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动觉前庭觉的刺激,让孩子输入丰富的感觉信息,从而促进大脑的发育和身体的控制,从而让孩子有机会有行动的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满足自己的需要,从而让孩子有机会成长为一个健康独立而又自信的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