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和酒的纠缠不休简书电影院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这是一座城,城里有太多你不知道的故事-人间世

2016-08-08  本文已影响308人  Mr不二

     前两天刷朋友圈时看到一个学医的高中同学推送了一条动态,人间世····他写了三个词:爱、真诚、理解,点开之后是一个医疗纪录片的推荐文章,之后在简书看到毒舌电影也推送了一篇关于这个纪录片的文章,绝逼是良心国产剧,豆瓣9.7都不够高,原因是很现实。怀着好奇就点开了第一集,看过之后,懂了毒舌电影的极力推荐的原因,也更懂了那个学医的高中同学那三个词的含义,相对于医患矛盾乌云密布的现状而言,这个纪录片无疑是刺透阴霾的一缕阳光,而纪录片中活生生的病例治疗更让大家看到了无比震撼的现实,是一种纵有十八般武艺也解不了的无奈的现实,在这种现实面前,什么都看不到了,只看到了生命与死神的较量,看到人性的光辉-医者仁心、病者抗争,还有亲友不离不弃的陪伴。

一座生死边缘的城-医院

离死亡最近的职业

     在看人间世之前从来没觉得医生的职业有多么的特殊,虽然之前看过几部关于急救诊室题材的电视剧,但电视剧就是电视剧,始终是没看到心里去,在看到第二集:理解时,深深的感到医生这个职业是多么的伟大与挑战。

     一个医生尤其是手术的主刀医生在面对手术失败后还能再鼓起一次次勇气去争取挽留住生命的机会,哪怕只有一丝希望,采访中一位刚手术失败的医生被问到如果下次还面对一样的情况,还会做同样的决定吗?还会冒这个险吗?医生毫不犹豫的说:会。但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医生难以掩盖的挫败感,一把拉下帽子无奈的转身离开手术室留给我们背影的那一刻太让我们心酸,事实上手术成败的局面更多的可能不是一个医生自身可以扭转的,而他们面对的是一次失败后就没有任何挽救措施的彻底失败-一个生命的终结。

手术失败的医生

   讲到医生的挫败感,这点跟其他职业的挫败感有很大不同,一次手术的失败可能意味着一个生命的结束,一次失败的代价就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一个医生该怎样面对如此沉重的代价,该怎样将心理的挫败感转化成下一次手术台上的果断与勇气,这些都是我们其他职业难以体会的。一个医生一生平均90000例手术,当面对一次次的冒险与希望落空,一次次和死亡交手,无论上一次结果如何,他们依然能在下一次敢于跟病魔抗争,这份勇气是他们能从最初选择做医生到将行医坚持成为一生的事业的支撑。一生中的日常生活就是直面死亡与病魔,每天面对的就是死别,尤其是临终关怀的医生,他们是目睹了生与死的距离,今天握过的手明天可能再也握不到了,这种心理冲击他们又该如何转化,没有对医生的坚定初心,如何能坚持一生,医生是一个用灵魂去工作的职业。

苍白的现实,无力感油然而生

     用活生生的病例串联起一部纪录片,目睹着这些人世悲欢,心里的五味瓶打翻了,味道复杂很多,难以言状的悲喜。说不上哪一个故事更令人心痛,只是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所以每个人get到的点不同,在告别那集看到王龙在父亲送进去火葬后跪下哭着喊道爸爸永别了,爸爸走好,那一刻,我泪奔了,父亲从一个健康人到癌症患者,从正常医院转到临终关怀医院,从关怀医院的普通病房转进关怀室,从关怀室到天堂,从肉体到骨灰,这一步步的一天不如一天,王龙以及王龙妈妈正在经历从一个完整的家到破碎的过程,当然,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和调整,王龙和妈妈也能寻找到一个母子相依的平衡点,但父亲一天不如一天的过程太让人心碎,知道死亡即将来临,倒计时的人生,那种滋味是一种怎样的煎熬除了当事人没有任何一个局外人可以真正的懂。从三个月活到五年已然把医院当成家的王学文看着周遭从生到死的一次次告别又是怎样的一种煎熬,我们更是难以想象,只知道他一定是孤独的,记得他发的一段话:窗外的树依然很绿,我每年每月每分每秒都要通过这扇窗,来观看白天黑夜的到来,春夏秋冬的轮回···不知道他是幸还是不幸。还有胸腺癌的梁金兰,一入院被判定预计生存期20天,而恰在20天时,她的病情出现严重恶化,临终前老伴儿陶家林却没能好好告别,去养老院的那天,陶家林还是如往常一样打算去医院陪梁金兰,只是那一天后等到的就是梁金兰的再见,在车上哭得像个孩子的陶家林,到了医院后医生说说阿婆信佛,不能哭,哭声会打扰到她,陶家林就忍着不哭,再想起陶家林吃药时呆笨的问梁金兰是不是吃大粒的,依然还是像个孩子,不难看出,陶家林对梁金兰有多么深的依赖,对梁金兰的离开是多么的手足无措。陶文杰说的最对的就是事情来了,没办法呀,只能面对,在这样的时刻有心无力。还有中年丧子的徐喜娣、一顿海鲜就结束了一个24岁的年轻生命···这样血滴滴的现实,空留下苍白的痛苦与无力感,在生老病死面前,你能做到的只有坦然。

梁金兰将老伴安顿好,并写了一封离别信,感谢了所有陪伴她的人,了了心愿便静静地走了

  目前看到的八集中,最痛苦与震撼的是第四集告别,最欣慰的是第七集新生,这是一个给活着的人勇气的结局,片中说道对一个晚年来说健康是最重要的,其实,不光是晚年,对于任何一个年龄阶段的人来说都是,健康是最重要的,我很喜欢黄吉娣的儿子说的那句:不光要让她活下来,还要让她活得有质量,她可以自理。其实对于生病的人来说也许有质量有尊严的活着才是值得的活着,没有质量的活着也许更像临终关怀里的王学文说的那样,那段日子是一生中最痛苦和煎熬的。在一场场生与死的搏斗中,我们和医生都想看到的是欣慰,但命不由人,尽力的挣扎与较量了,我们也就只能坦然去接受了。

去往天堂,路过人间,从生到死的一世轮回

这是告别里的一段旁白,很喜欢这句话,虽然在感觉上不太吉利,但我想这句话并不是在提示我们活着的人总会死去,而是希望活着的人将死亡看淡,像看待生一样去看待死,这是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生是偶然,死是必然,生就好好的活,死就坦然离去。糟糕的空气、亚历山大的竞争环境、不良的作息、毫无底线的诱惑···想来人生一定是糟透了,可转念,我还有口气,我可以每天自由的呼吸,空气不好我还可以任意的埋怨,还可以见到朝阳初升与落日西下···我还可以的太多太多,将目光转向拥有的一切,将人间的这一遭走的坦坦荡荡,用平和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用宁静的心情度过活着的每一天,有一天,我们人间这一趟车到站了,我们就开心的挥手告别人间,换乘天堂的某一列车,相信那里也如人间,有亲情、友情、爱情···有血有肉,有温暖有感动。


去往天堂,路过人间,从生到死的一世轮回

出生,和生命有了一场相识

活着,和生命有了一场相知

死亡,和生命需要一场告别

我知道,告别是伤心的

但那也是和天堂的一场相识

这只是一世的轮回。

(献给我学医的同学,向所有的医者致敬)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