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茶
1.2004年,翻阅有关茶的资料的时候,喜欢上它们。当时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第一次写茶的感觉。
第一次写茶是04年,给马来西亚的茶协会的专刊杂志写茶。第一篇文章是写到铁观音乌龙茶,当时其实对于茶的理解还仅仅限于父母亲喝的绿茶和花茶,突然发现原来还有另外关于茶的喝法和理解,是蛮奇妙的一件事情。
2.2005年,跑到了云南。碰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吗(时间有些久啦,不知道还记不记得)?怎么和老师相遇的呢?
第一次去茶山,没有四个轮子可以跑的路,基本是搭摩托车,或者走路。
有时候连路也没有,就只能连滚带爬,外来人不如当地人健步如飞,当时茶山上基本没有女性收茶者出现。当时在茶山上碰到的外来者,很多日本人和韩国人,或台湾人,他们对于茶山的感知非常敏锐。他们也很惊讶在茶山上看到有女人。 在攸乐山,碰到一个阿尼族的老婆婆,她不太会讲汉语,我们也信奉茶神,我们觉得去到一座茶山,要摘几片叶子,放在包包里面,祈祷我们有收获以及身心平安。当时老婆婆看到我们这样很着急,虽然笑着,讲了几句话,最后老婆婆用很生硬的汉语说,不要浪费。她不介意我们采茶,拿多少都没有关系,只是不要浪费。
3.第一位茶道老师,你觉得都从他的身上看到了什么?可以举一个例子吗。,
其实我并非是从师的茶道老师,而是茶叶老师。是一个老的制作茶人。他告诉我说,如果一个制茶的人没有去过茶山,没有看过,做过,尝过鲜叶,你没有办法说自己在做茶,你根本不懂得珍惜。他告诉我的第一句话,就是“做茶要走正道”,这个话我直到现在都记得。
4.告别老师过后,你自己有一个关于茶的修行。那么这段时间,有没有碰到印象深刻的人或者事情?关于茶,觉得又收获了些什么?
其实陆陆续续都还有一些,人的气场都会有一些感知,物以类聚。我是个茶本主义者,做茶本身的东西很重要。包括我在教学的时候,我就会说,即使我们用一个土碗,烂碗,都可以泡出好茶,重要的是茶本身与制茶人的心意。
我对茶的理解有改观,是因为很多事情。一个是因为我自己,对于佛教的信仰。第二个是关于太极的学习。信仰会告诉我说,你应该去学会珍惜和敬畏,珍惜你的当下,因为佛教讲叫无常,什么东西有可能你当下拥有的,下一秒有可能就会失去,所以珍重当下。
第二个是敬畏心,还有一个就是平等心。万物的生灵,有会呼吸的,茶叶就是会呼吸的,它有那么多的元素在里面,那么它就会生长、寂灭、修行、消逝。
此刻,比方来说,一饼很好的古树茶,它可能很昂贵,可能会进拍卖行,拍出很贵的价格。我们花几百万拍回来。但是当它停止发酵以后,就是消散,完全的消逝。什么都不能留下。所以当下的敬畏很重要。
另外一个就是太极,我自己的这种,我不能叫茶道吧,就是美学,因为“道”这个东西太深了,它是一个真理。我们不能去创造,只能无限接近。我自己的行茶,提倡的就是“中正平和”四个字。
然后,也认为说,茶叶,本身它的口感也好,一定是有一个阴阳调和在内。
就普洱而言,西双版纳的普洱茶,茶气以凛冽为主,口感苦涩明显,但回甘有层次,甜糯非常明显。有多苦涩,就有多甜。也是一个中正平和,阴阳和谐的道理。
5.最喜欢的一株古茶树,有吗?或者是目前遇到的古茶树中,最喜欢的一株。为什么是它?
没有。对于我来讲,即使我对茶叶不会去售卖,但是我很喜欢茶叶本身。
有偏好的口感,偏好凌沧地区的茶。
6.看到介绍,浅山每双周会有“离言集”,感觉其实对现代人的要求蛮高。所以都是怎么样的人会来参加聚会呢?还有就是,为什么选择先不告诉是什么茶?知道过后,大家又都会有什么反应?
为什么会产生离言集?
如果我是一个买茶的人,我会被卖茶的人所讲的关于茶的售价、文化、收藏价值、口感等所影响。
我是一个老的茶客(伍宝不愿意说自己是卖茶的人),我也会被这些东西所影响。
我会变得爱说,爱传递,爱倾听,但这些都会影响我们的去了解茶叶的本味。
所以我想做一个茶会,没有参与人员的要求。甚至他完全不了解茶,也没有关系。
离言集里面有几个数字的定数,
第一个是双周的每周四,固定举行。
因为星期四,大家事情做得差不多了,也接近周末了,可以把心静下来。
2款茶,不会告诉你名字,但有主题。好比 北野武的《暴力与温柔》
一款茶,凌冽,一款,温柔。
至于你喜欢哪一款,试口为准
每一次离言集都是用的非常好的茶。因为想让大家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去真正了解普洱,而不会因为别人告知给你名字、市场价值,而产生所谓的好感或者是反感。让茶叶有一个非常本真表达的机会。
七位。
七在中国数字里面,是一个定数,北斗七星,象征着中国人的一个方向,在头顶,永远指向北极,这个是不会变的。我们希望说这七个人,在这个地方,稳定自己的心神,与茶汤相互去感应。
离言集,我们也会通过投茶令,也就是猜茶香,来最终告知给大家。
但是离言集是一个很单纯,不涉及商业的茶会,
另外在城市里面有一个小时不讲话,只喝茶。
我们会采取抽签的方式,请大家入席。有的人本来是认识的,有可能会分开坐。当彻底安静的时候,大家会尴尬无所适从,这个时候就会把眼睛专注在茶汤上,把味觉也提升专注起来。这时候,心也会敏感起来,心和茶的沟通就会加倍,所以人在这个时候的感觉是很奇妙的。
同时,离言集对于事茶的人,也会很有挑战性。
他们会讲,有时候你给几十个人泡茶,他们在讲话,会分心,但此刻只有七个人你的定力、气场,烦躁、不安,都会通过茶汤传递过来。这是一个很奇妙的过程,恰恰是因为这样的奇妙和难得,每次离言集完了大家都不会想讲话。我总是那第一个打破沉默的人。
恰恰是这样,所以大家都很爱,也因为简单,所以就走到了现在。
7.不知道能不能问一下你与先生相识的故事?为什么就觉得是他呢?
我和先生算是闪婚。他是个古琴老师。
我在32岁的时候还没有遇到合适的人。
所以在遇到他之前,心里面并没有对结婚抱有什么想法。就想说不要将就。
打太极认识,算是师姐弟的关系,人和人的相知相识到了一定年月,就和时间没有关系了。
觉得两个人是很好的助意,他坚定了我的信仰,我们两个都是佛教徒。而且离言集上他是必不可少的,因为需要一些梵呗和古琴的元素,他就是那个在后面默默付出的人。
8.发现很多茶的包装,你都坚持手写,然后也会给茶写打油诗。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当时开浅山的时候,特别不想让大家觉得普洱是个很功利的东西。
叫浅山也是想让大家知道,这是个很简单的,就是来自于山野的茶。
我当时不想把它做得很利益。当然这也是个很好的事情。大家愿意停留在我那个市井中的小地方,我就想把它做得很用心,一开始就是连商标价格都,觉得写上去好像不太好。
所以一开始用大写的汉字来写价格,很多人看不懂,后来才改掉。
诗。
我不想你来喝我的茶,我就跟你侃侃而谈。但其实每一款茶我都对它们非常熟悉。
除了制作,还有晴天、雨天,潮湿或干燥的时候,应该怎么去冲泡。所以我很想给大家传递,每一个山头的普洱茶的特点。
而外面,怎么讲。就是这是一个市场的约定俗成,普洱茶的生普都是以苦涩为主,熟普则比较暖胃。但我想告诉别人,其实就像红酒一样,根据它的血统,山头、年龄、储藏,都会影响口感。就想以诗歌的形式,因为每首诗歌都是为这一饼茶而写的。就会觉得蛮有意思,会打开话匣子。
然后包装是,我觉得说,也没什么。就是想要很认真地去对待每一饼茶,拿到的人,也希望他们觉得这一饼茶,是很慎重地交到它们手上。有一些客人有特殊的要求。我从版纳把整套压茶的设备都扛回来了,所以内扉它们可以有特殊的定制,外面也可以写,反正就是想要做到用心。
9.怎样才算是觉得没有愧对一碗茶呢?可以举个例子吗。
首先可能是,要摆正自己的一个心态。再好的行茶的人,你泡出一碗很好喝的茶。
比方说,我经常在想,这款茶现在是300年,我们永远没办法喝到它400年的时候,因为活不了那么久。
我倾尽很大的努力泡了一碗很好的茶, 觉得欣喜若狂,自己好像很牛的样子,但也许等到两三百年后等待几百年后,可能随便一个人泡它都会很好喝,因为那个时候的它,才是会比现在更好的状态,而我是看不到的。所以我觉得去尊重和敬畏,这点很重要。
中华茶道美学教学里面,有一个思想的提及。
养傲骨之心,存敬畏之意,行谦和之事。
这是前人先辈们给我们的一个指引,我觉得可能是这样做,就没有愧对这一碗茶吧。
10.浅山算是“结庐在人境”。开了这间茶室,为什么选择入世,而不是出世?(啊,好像不该下这样的判断,心安静的话,也无所谓出世入世了。)
有句最俗的话,叫 大隐隐于市。
其实我是想说,茶是不离人存在的。离开了人,茶就没有文化,它不过是一个自然的生灵,是人赋予了它很多的意义。所以茶社是不能离开人烟太远的
所以我把这样一个茶社,选在很有市井味的老街。尽自己努力,把它做得雅致和清凉。想把它做得别有洞天,让别人觉得想要放松和坐下来。
出世与入世是一个心态,有的会去远山,会去偏远的农村住下来,开一个客栈。但为了让更多人去,你就要不断去宣传,这个也不是出世的状态。只要你还营以为生,那我觉得就不应该去分出世和入世,但是做这个事情的真诚、真实和快乐,还有落地,我觉得这个状态才是最重要的。
11.这日子好像和平常二十几岁的姑娘会选择的道路很不一样,当时走了这条路,从我的角度觉得会是蛮勇敢的一个选择。你自己怎么看呢?
接触茶已经有12年了。我应该讲说,以前是行茶、写茶也存茶(喜欢,不计成本存放),这样的一个状态。但是真正做茶也不过三年。一开始不想把自己爱的东西变成事业。但后来渐渐,年纪大起来,心也定了以后,觉得可以在中间有一个平衡。但我也平衡地不太好,比如我说茶叶的一个销售问题,我就很难去做一个积极的解决。
因为我很爱我的茶,不懂的人我不想卖,聊得太好的人,又想送,所以就是很尴尬的状态,还是以教学为主,更合适我的个性。
但是很感恩大家,浅山和伍宝,是大家可以去信赖的关于茶的地方,和可以聊茶的一个人,这一点让我觉得很欣慰。
12.发现你身边有好多好多,有意思的姑娘(是啊,都是姑娘哈哈),这群人是怎么相遇的呢,觉得她们对你来说,是什么样子的存在?
很幸运,有很多是我的学生。有一些是茶友。有一些可能和茶叶不相关。
我觉得物以类聚。就是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去感召到什么样的人。
聊得很来的朋友,是一个礼物;一个很优秀的朋友,也是礼物。她们让我去成长,让我变得越来越优秀。
对于她们很优秀的地方,我会不遗余力去推荐,不是自己的产品就好像可以比较大胆地讲出价格。
所以如一经常说,我帮她去卖手工皂,要比卖自己的茶还上心,做得还好。
13.为什么选择去教茶,去做一个老师?对于茶,觉得怎样算是通透了?
做茶社的初心,是想把我学到的、积累的、理解的经验,告诉给更多的人,因为我很尊崇茶本主义本身。因为我想要告诉别人讲说,我们用很简单的器皿,我们不用多余花哨的东西,我们用实打实的技巧,真心和茶叶沟通,就能泡出好茶。
我自己做教案,去积累很多知识。第三版了。
我所推荐的中国茶文化,道我还触摸不到。所以我们可以在日常的行茶、烧水,洗干净每一个杯子的过程中,去接近茶道。所以我觉得我更多是在做一个行茶的教学。
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是中国茶道的文人茶这样的一个风骨,是让我最感动,也是我想要传达给我的学生的。
比方说,你拥有一杯好茶,拥有一个好的物件的时候,你就去真心地对待,彻底地享受,但一旦没有,这个物件消失的时候,也去彻底地、坦然地接受。这仅仅是一个过程。
我觉得应该是万物为我所用,而万物并非我所有,什么东西都要认真对待,但什么东西都不要想着去掌握,就像跟茶之间是沟通,而不是掌握,是一个道理。
14.能谈谈《虫师》吗。(没想到你也喜欢看动漫 握爪。
喜欢它那个温暖治愈的感觉,善意平等的世界。情景感和代入式。
15.看到微信说,“第一次泡茶给爸爸妈妈喝,妈妈说好甜,还说起她小时候,外公每天早上端着茶碗,捧着古诗文,唱念的样子。妈妈说,要是外公还在,一定好高兴外孙女开了茶馆。在我身上,她觉得看见了外公的影子”。所以伍宝泡茶,也是有受到家里的影响?
有没有家学的影响,其实没有。外公在很早就去世了。那个时候,写这段也是有感而发。其实,妈妈很少给我讲到那个时候外公的时候,那个时候的喝茶文化,那个时候外公是多喜欢喝茶。妈妈那个时候是难得地感性。我当时就觉得泡一杯茶,即使给平时不会这样去喝茶的妈妈喝,也会让她有情绪上的流动,我就觉得茶是很奇妙的东西。所以我觉得泡茶是不要挑泡给谁喝的,只要去真诚地泡一杯茶就好了。
16.穿着曾经被出租车师傅说像“清朝”的学生哈哈哈,所以为什么一直都穿着麻布粗衣呢?
我认为说,泡茶的时候,泡茶的人和茶席应该是一体的。所以服装不应该是抢镜的。一个舒服的颜色,比较单一的宽袖大袍,我觉得是一个自然的状态,自然,可以跟茶叶有更好地沟通。也不会去抢茶席的风头,是茶席的一个延伸,我们仅仅是作为一个传递的媒介而存在。
喜欢中式的服装,觉得还是个性使然,是很有中国文化的一个东西。
比方它有一些高龄的、长袖的、裙子是过膝的,我觉得表达了一种内敛和含蓄的情感,同时中式服装很多是注意剪裁的,这个就像我们在泡茶的时候,我们没有太多的花哨,同时又要很关注细节,我觉得这一点很对称。
17.嗯.. 喝茶这么多年,有没有碰到过困惑的时候,怎么去度它?
我经常碰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我觉得你喜欢一个东西,不能够不明不白地喜欢,喜欢一样东西,哪怕穷极一生去弄懂一个问题,也是值得的。
因为我是一对一授课,所以希望学生在当堂就能理解。但有时候可能会遇到,连我自己都没办法解决的问题,我就会实话实说,暂时不知道,但我会去查找,后面再回复你。
因为有时候人自己,没有办法发掘自己的问题,当别人提出一些问题,但自己没办法解决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原来还远远不够,那么在这个时候就会督促我们不停地去学习,不停告诉自己你还是一个欠缺很多的人。我觉得人只有不断把自己放在一个相对较低的位置,你才能够看得更多和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