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年味
大年初一,写了一篇《没有鞭炮声,依然有年味儿》,记述了人到中年的我,年味在心里的感慨和心境。
虎年了记忆中小时候的年味很浓,十分清晰。
一位作家曾说过,如果你对曾经的记忆很清晰,并且还有想象力,那就写作吧。说实话,从我很小的时候在街上跑来跑去的情景,到后来长大上学以及工作后的许多场景,都有历历在目的印象,这也是我为何进入简书码字的原因之一。
年味儿,有仪式感的年味,也有心理上的年味。我大年初一的那篇文章,述说了“年味”在心里,有心学层面的意思,当然,“年味”的真实情景是心学“年味”的基础。
小时虽然家里虽穷,但是,爹和娘都是特别要好要强的人,从我记事开始,每到过年,都会有新衣服穿,会有糖吃,会有年糕,有白面馒头,有肉吃。
进腊月,腊八粥吃到嘴里,开始了年味的体尝,那大米、小米、各种豆、枣等八样东西混合在一起,熬成稀饭,吃到肚子里,直到吃撑,才放下碗筷。
也是在腊八这一天,遵照娘的吩咐,把剥好的蒜瓣放在准备好的玻璃瓶中,将醋倒满,等到除夕日正好腌制可吃,绿绿酸酸的大蒜、酸味蒜味交织的陈醋,都是受欢迎的过年配菜。
年前彻底打扫房间,擦玻璃、擦墙面、打扫各个死角、洗窗帘等,看个好日子,把太岁的方向明确,扫房子时避开那个地方,不在“太岁头上动土”,扫扫扫,擦擦擦,直至把房间打扫得窗明几净,简朴的房间顿时有了过年的气息。
过年蒸馒头可是个大工程,街坊邻居两三家组合到一起,在大院里烧上灶火,用上大屉笼。
用大盆和面发面,支上大案板,面发好后揉面,这可是个力气活,有男人闲着的,那就男人上手,男人没空,那两个女人用大一点的擀面杖一齐压面,使面劲道,蒸出的馒头好吃。
除了蒸馒头,还蒸花卷、豆包、糖包、菜包;还有包皮儿馒头,一半白面一半玉米面;粘面窝窝,满院子都是一股面粉的清香,我们小孩子们在院里穿梭者,尝着各种吃的,一种满足感和幸福感溢满全身,喜欢这种浓浓的年味。
待蒸好的馒头和其他晾凉后,放进事前准备好的小缸里,盖一层干净的白粗布,一直就吃到正月十五以后了。
小时候冬天的气温比现在要低,没有冰箱,放十几天都没事儿。过年时就是以吃为主,不怎么干活。
一家人在除夕上午围在一起包饺子,父亲亲自炒酱拌出的饺子馅与众不同,特殊的香味记忆犹新,饺子包好后,看着差不多中午时间了,开始烧水煮饺子,煮好后盛到几个碗中,每碗5个饺子,放到各路“神灵”所在的地方,表达敬意,俗称“上供”。
上供时要放鞭炮,噼里啪啦的声音,使我们很兴奋。一方面是告知各路神灵过年了,另一方面增添喜庆的气氛。
除夕下午是贴对联的时间,父亲用一个小锅熬点白面,最后形成浆糊。用这个浆糊,粘上对联非常牢固。
大年初一,家族人相互拜年,成帮结队的一波又一波地到家里来,父亲和母亲也出去拜年。
初二和初四是闺女回娘家的日子,看望父母,女婿给岳父岳母磕头拜年,祝福老人新春快乐。
初三是家族中男丁上坟的日子,祭祀先祖,缅怀亲人。
初五是“破五”,打扫卫生,倒垃圾。过了“破五”就不再有那么多的禁忌了。
还有一种说法,不出正月都是年。那么正月初十中午吃饺子;正月十五元宵节,吃元宵;正月十六早晨吃芝麻糖,晚上在村里围着各家一堆一堆的火烤杂病,很有仪式感。
正月二十三是小填仓日,正月二十五是大填仓日,蒸仓食,踩高跷等活动丰富,热闹吉祥。寓意着粮食作物填满粮囤和库仓,祈求新的一年五谷丰登,粮食大丰收。把粮食作物填满粮囤和库仓,这是人们祈求新的一年五谷丰登,粮食大丰收的殷切希望。
出了正月,年味就慢慢没有了,又一个循环开始了。
工作以后,年味儿就是准备年货。有了自己的收入,为父母买吃穿,有了一定的参与感和期待感。
结婚后的年味,从形式上说,越来越淡了,每年看着给公婆和爹娘买的衣服,穿在他们身上,成了年味中一大亮点。
记忆中的那些年味,将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成为我永久的回忆。
齐帆齐年度写作营打卡第4天,1566字,累计6872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