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年味|记忆回乡
每逢佳节倍思亲。
少年时对这句话并没有太多感触。
今年将是离家的第8个年头了。
在晓琳的印象里北方和南方除了口味的清淡、天气的冷暖之外,更多还表现在人情世故的亲疏上。
“该是第6年不回家过年了吧!”
晓琳看着十七楼下张灯结彩的景象心里默念了一句。
叮咚!一条微信语音打破了这份沉寂。
“bu bu,你什么时候回来看我呢!”
三岁的侄子刚学会说话没多久,还处于吐字不清的阶段,却很喜欢用奶奶的微信跟晓琳聊天。此刻,一句“bu bu”让晓琳心生愧疚。
这几年几乎是在微信视频里期待着他的出生,好奇他长的第一颗小虎牙,守着看他蹒跚走路.....
在他眼里,姑姑在很远的地方,远到他感受不到拥抱;可有时候又离他很近,隔着屏幕一起扮演塞罗奥特曼。
“姑姑等着小铭长大来深圳玩呢!”
晓琳用轻快的语气迅速回复了他。
“今年又不回家了吗?”没等我回答,妈妈已经噼里啪啦的发了好几条语音,“我年初抓的猪长大了,很肥,就等着你过年回来呢。你喜欢吃的宽粉条你爸老早就置办好了。”
“妈,今年公司不放假,我不回去了”。
晓琳嘴角微颤之后,习惯性的用嘴巴咬着左手拇指的指甲,小心翼翼的回复了这句话。
大概等了五分钟,妈妈那边再也没有发来信息。
于是晓琳耷拉着眼皮,盯着黑黑的屏幕发呆。
忽然,晓琳像兔子一样跳了起来,好像发现了什么气愤的事情。
“明明很小心,怎么又碎了,真是中邪了!”
原来,是她月初才贴的屏保又碎了一角,那钢化玻璃即使碎了也还粘在上面不肯脱落。
嘴上抱怨着,其实她心知肚明:自小学起,但凡新东西只要在她手里,磨损的速度总是比别人快几倍!开学发的新书过不了两周定是缺角的,过生日收到的新文具盒总是被压扁的,过年买的新衣服隔不了夜就被饺子露出的油沾染了.....
想到过年,晓琳嘴角微微一笑,似乎想起了开心的事情。
村里习俗淳朴又简单,每逢过年时节,家家户户就会提前好几天开始大扫除。男人们三三两两一起张罗着写对联、栽新扫帚、烧猪头。女人们将家里能拆能卸的全部洗的干干净净,窗户的里里外外都要焕然一新。孩子们成群结队的上县城澡堂子里洗澡,穿新衣新鞋的诱惑远比新年本身更让人快乐。
大年三十必定去爷爷奶奶家与大家庭吃年夜饭看春晚,大人一桌孩子一桌好不热闹。
吃了年夜饭女人们各自回家守夜,男人和孩子们通常都要到四五点才回家,家家户户大门口挂着灯笼彻夜明亮。
晓琳家是在正街上,要不是有铁门和砖墙隔开,主屋离马路也只有30米,平常如果睡得不够熟,还能听见路人鞋底与石子摩擦出的声音呢。一到新年期间,那来来往往稀稀疏疏的声音更是清晰。
六点一到,宁静的村庄里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一直响彻到九点。
同一姓氏的各家孩子无论男女早起先给自家长辈们拜年,磕完头领了压岁钱之后就分散开来。不同姓氏的小伙子们成群结伴挨家挨户去拜年。凡是家里有老人的,小伙子们一定是不会也不敢漏掉。幸好村子不大,从村口到村尾拜完年也就半日的光景。下午正式开喝,白酒是断不能少的。家家备好了白酒,啤酒等着小伙子们上门来热闹呢。
女孩们就自由决定去哪家串门聊天了。
大年初一,就这样在一个又一个的磕头声和一遍又一遍的划拳声中飞逝了。
初二是妈妈们回娘家的日子,自然打扮一番,带着礼品回娘家团圆去了。
初三至初十是各家一展身手的时候。远近的亲戚们轮流开席,好吃好喝招待着上门拜年的家人们......
“嗒”,一声清脆,什么东西掉了下来!
原来是晓琳的眼泪一颗颗滚到了地上,慢慢散开!
离家数年,晓琳记忆里家乡的年味儿是一年比一年浓郁,而口味和乡音却真正是越来越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