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雪将至》:暴雪可能马上就到,也可能在十年后
深秋刮大风的天气,我们去看《暴雪将至》,放映厅里人很少,影片里几乎一直在下雨,导致我观影全程都很冷,披着围巾看完电影,觉得是一个好故事。
《暴雪将至》宣传海报买电子票的时候看到一些短评,说是模仿了《杀人回忆》,对于这部被誉为“毫无瑕疵”、“中国导演可以回家了”的韩国影片,我倒有点敬而远之。说真的,这些年被中国致敬外国经典的影片看怕了,所以有点后悔买票,毕竟大冷天的出门看个电影也不容易。不过看了才知道,确有相似,只是一些表面的故事因素,比如阴天、虐杀年轻女性、不专业的破案手法以及一个动荡的时代背景。
近十年来,出了很多关于国营改革、工人下岗、集体制解散的电影——2010年张猛的《钢的琴》,上映多年后仍好评涌现;2016年80后新人导演张大磊的《八月》,获了同年金马奖最佳影片;2008年贾樟柯的伪纪录片《二十四城记》,虽是一部软广告,亦有一些出彩的片段和镜头;更早一点的如王兵的2003年的纪录片《铁西区》,这一阵又被纪录片爱好者推上神坛。从题材上看,这类主题的电影是我们华语大陆电影所独有的,从年代上看,这类电影的导演似乎都亲身经历过那个集体制解体的时代,所以他们对时代情绪有一种敏感且细腻的把握,表现在电影中,很使人动容。
《暴雪将至》宣传海报电影的主题是一个“事业编”,侦破凶杀案只是主人公想要获得一份稳定事业工作的手段而已。主人公是钢铁厂保卫科科长余国伟,他虽然说着“宁为鸡头不做凤尾”,但实际上最大的理想就是进公安局,有事业编,这个理想成为他的一个执念,他宁愿为此付出一切代价:追随他的徒弟枉死;欺骗女朋友小燕做诱饵,最终导致小燕失望自杀;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冤枉钢厂旧职工,并殴打他致死;最后自己也坠入囹圄。这一切悲剧的最终原因,都只有一个,那就是工厂解体,下岗潮而导致的人人自危、人人自保的执念。
文学史里很好用的话:这是时代的悲剧,也是个人的悲剧。这句话在我多年考试过程中是一个万能金句,中外皆可、古今通吃。我想这部电影的悲剧色彩也是从这两方面构成的。
于时代而言,发生在1997年,是98年大规模下岗潮的前一年。天气是连绵暴雨,暴雨很好地烘托了凶杀案给小城造成的恐怖气氛以及男、女主人公抑郁的心理,但是我想暴雨还象征着另一层意义——下岗潮,这一轮覆盖全国的经济改制就想连绵不断的暴雨一样,给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带来了一轮新的洗刷。没有人知道这雨什么时候能停,也没有人知道雨后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的,就如同没有人知道下岗后的生活到会是什么样子。所以每个人都只能在这滂沱之中,尽最后的努力维持住生活现有的样子,这也就是余国伟拼力抓罪犯的原因。
然而失去工作只是困难的第一步,下岗会给每个家庭带来严重的经济问题,随之而来的就是更多家庭破碎、甚至暴力相向。影片中有一个妇女被人在家中砍死,凶手就是她下岗多年、待业在家的丈夫。然而这只是悲剧的第一层,这场暴雨也仅代表着悲剧的第一层,而暴雪将会给社会带来更大的伤害,可是谁都不知道暴雪何时将至。97年的天气广播多次提醒市民暴雪将至,可最终未见。直到08年余国伟出狱,暴雪才至,也就是片尾字幕——
2008年1月10日起在中国发生的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20个省均不同程度受到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影响。因灾死亡129人,失踪4人,紧急转移安置166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78亿亩,成灾8764万亩,绝收2536万亩;倒塌房屋48.5万间,损坏房屋168.6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516.5亿元人民币。森林受损面积近2.79亿亩,3万只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雪灾中冻死或冻伤;受灾人口已超过1亿。其中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西、四川和贵州等7个省份受灾最为严重。
有人认为这场08年的“暴雪”意味着余国伟终于得知了真相,这或许是一种解读。但我认为,更好的解读是代表着经济危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都是有惯性的,下岗潮对家庭和经济的影响并不是即时的,甚至并不能预见到这场危机何时会爆发。以我家来说,我妈妈也经历了那一次下岗,当时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影响,不仅是因为有一笔安置费,那时我妈妈刚刚四十,身体很好,下岗以后她和我爸一起做生意,我家的日子比她以前上班的时候还富裕。但这是一小部分人的生活。很多人也都出去做一些小买卖、或者继续打工,这些都能在一段时间内维持生活的原态,但十年后就不一样了。一则是身体不好了,不能再用卖力气赚钱了,二则是退休后养老金和医疗保险都很低,生活愈加拮据,甚至都不敢生病。《二十四城记》里有一个下岗女工的采访,她下岗后自己干缝纫,生活如同独木桥,摇摇晃晃,无非是走一步看一步,再也不可能回到安稳岁月中去。贾樟柯在《天注定》中的第一个故事,讲述了山西一个国营煤矿转私营后,失去工作的矿工胡大海的故事,承包集体煤矿的老板曾答应每年给村民分红,但他并没有履行承诺,执拗的胡大海多年以来坚持上访,最后在逼迫之下用猎枪杀了村会计、村长和煤矿老板等很多无辜的人。这个故事改编自真实新闻“胡文海事件”,其中反映了集体经济瓦解后,逐步暴露出诸多社会矛盾:贫富差距严重、城乡分层、官商勾结谋财、底层无力上访、平民缺乏法律援助等。
我想,有的电影用个案、细节来表现时代之动荡与个体之无奈,而《暴雪将至》是用“暴雪”这一意象,象征了后集体制时代的社会状况,这或许是导演的壶中深奥。
与个人而言,余国伟是一个过于理想主义的人,通俗一点说就是虚荣且自大,他始终活在自己的梦里。结尾时,有一个很乌龙的情节,这个情节的设计很有助于理解他的性格。余国伟出狱后重回工厂,他站在当年颁奖的礼堂里回忆当年的获得劳动模范奖状的场景。但是看门的老大爷说,当年根本不可能把劳模奖颁给保卫科。如果说当年的颁奖是余国伟个人想象的话,那么之前有个情节也很矛盾,因为他的女朋友小燕翻他书包时,翻到了红色的证书和奖品笔记本,这是他从厂里下岗后带走的为数不多的几件东西,这是实物。
那么获得劳模奖的情节到底是不是想象呢?喂狗的老大爷说出那一番话后,让人想到《阳光灿烂的日子》那虚无的结尾,原来一切泡美女、交朋友、逞英雄都不过是一个年轻人的一场白日梦罢了。人的记忆可能是曾经真实发生过的,也可能是在自己编纂、不断复写进去的。我想余国伟关于劳模的记忆,大概是后一种。从事实上来说,保卫科当时既没有破获命案,厂内还不断有偷窃事件,余国伟并不具备获奖的资格。而这种虚荣心,也和很符合他一贯的作风。
他到底喜不喜欢做过小姐的小燕呢?不知道。但最起码可以看出来,他并没有想和小燕过日子。小燕的理想是去香港开理发店,远去香港,也就是要告别自己的出身,去一个没有人知道自己身份的地方。但余国伟出于自身的目的给她兑了一家当地的理发店,小燕就满意了,她在天桥上和余国伟说:“我都醒了,你还在做梦。”很多人都觉得小燕的自杀太突兀了,但之前导演也做了一些铺垫,小燕手臂上有很多刀割的伤疤,可能意喻着一些难以启齿的过往,或者小燕是有过严重的心理问题。当她发现余国伟的理想和对未来的规划中并没有自己时,她很可能会做出一些极端的举动,这也是比较合理的。
如庄生晓梦,混沌不清的理想与现实或许是余国伟悲剧的根本。
有些影评拿这部电影和其它类似的电影对比,我倒觉得不大有必要。一部影片可以有它自己的评价角度和规则,没必要类比而谈。比如说它是悬疑版的《钢的琴》,我也喜欢《钢的琴》,但我觉得它拍的是下岗潮中代表“妥协”的一类态度,这个背景必须放在东北,因为太符合东北人那种自我找乐的生活态度了,它于悲苦之中拍出了喜剧,所以众人皆喜闻乐见之,但它避开了不得不面对的更长远的社会问题,十年后的陈桂林能不能买得起钢琴呢?《钢的琴》中没有答案,但《暴雪将至》的导演或许给出了答案,十年后还留在老工业城市的陈桂林很可能还是买不起钢琴。事实可见,现今东北之衰落,更甚于十年之前。
又如与有人说,它是低配版的《白日焰火》,同样是压抑的九十年代、低气压的天气、一心破案的男主角。但《白日焰火》要讲述一个完整、丝丝入扣的好故事,这似乎并不是《暴雪将至》的叙事目标。如果要比较的话,我倒觉得可以和《八月》对比着看,《八月》是以儿童视角看待集体制的解体,导演温柔地回忆着小时候昙花开的那一个夏天,那也是父亲和舅舅们失去正式工作的夏天,同时带着一丝悲观的眼光畅想未来,整个影片弥漫着伤怀和温情。而《暴雪将至》是成人的视角,没有温情,而是一种低矮的、无力的,却又用尽全力的最后一搏。时至今日,当年那些遣散了工人的国有工厂至今都没有回春,挣扎留在厂里的员工也都生活艰辛,如果余国伟看到今天这种局面,还会认为自己当年的作为有价值吗?
人站在选择命运的十字路口,若非原地踏步,便是一意孤行,如同夜中行路人,未来种种皆不能判断,只有抵达时才有资格回首来路,评判其中的是非曲折。所以妄图一开天眼,妄图一觑红尘,只可怜身是眼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