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诗我的大学写作新生

如何找到“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

2016-08-03  本文已影响86人  陈希希

1

小白是个俗称的“招聘狗”,经常会在面试的时候问到或被问到,“你想找什么样的工作呢?”或者说“你对你下一份的工作期望是什么样的?”
总会有那么几个奇葩的回答让我深深的反思,真特么的对!高居榜首的就是:我对工作的要求就是:“钱多事少离家近!”


我们用简单易懂的口语翻译下,就是稳定且高薪还闲的要命。这样的工作我也需要啊<咆哮脸>。
言归正传,那世上是否存在这样的工作呢?答案就在下面。

2

前段时间微信圈里在疯狂的转载一篇文章《离开了平台,你什么都不是》,此文的主旨是告诫人们要正确的认识自己的价值,珍惜自己所在的平台,不要动不动就换工作。

故事讲的是寺院的一头驴以前是背着佛像,受到了人们的跪拜,误以为是自己的身份高贵,不愿意再拉货,离开了寺院这个平台,结果在山下混的灰头土脸的经历。


作者意图告诉我们,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你的所有成就都来自于你所在的平台,没有了这个平台,你什么都不是。

说实话,作为招聘狗,我很喜欢看到这样的文章让很多人看到,在找工作时能慎重,提高下稳定性,也给我们的招聘工作降低点难度。
但是,作为一位刚刚做完“如何阅读一本书”主题阅读的小白来说,以分析阅读的第三个阶段,公正的评断一本书这个原则来看,此观点真的是落后了好多年了。

我们来分析下,这头驴是否真的什么都不是吗?第一,驴拉货多年,锻炼一身力气(自身能力),第二,拉货外出,路线熟悉(积累的资源),那么驴是否可以自己成立个物流公司或者干脆开辟一条旅游路径,叫佛像之路。

3

在我们父辈一带,太看重平台这个铁饭碗了,如今连医生这么稳定的系统,也取消了编制。大家捧在手里的都是瓷饭碗,弄不好哪天就碎了。
所以真正的金饭碗是什么呢?应该是我们自身的知识管理所带来的收益。

很早以前罗辑思维的罗胖就提出了这个观念“U盘化生存”,随插随拔,无需考虑平台是否光鲜。


刚听到时的理解是,搞艺术的如摄影,画画等更容易实现吧,像我们这样,没有什么特殊的一技之长的怎么能做到“U盘化生存”呢?

4

几年后,答案浮出了水面,现在更流行的是像萧秋水和秋叶这样,在自己熟知的领域爬到金字塔顶端后纵身一跃又来到了另一个金字塔顶端,且玩得不亦乐乎的斜杠青年。

仔细研究他们的微博,简书,微信公众号和分答等社交媒体,你会找出他们的共同点,那就是‘套路’,他们已经深深的掌握了如何对自己进行知识管理且将此融会贯通用在他们的生活事业中。

所以你可以看到他们在高铁,在飞机在哪都在读书,然后活跃于各种社交平台与对他们的技能和知识管理有兴趣的朋友交流,并且时不时就出一本畅销书,总结他们的所学所感。
且总是在大家忙着在平台上班时,放出一些岁月静好,蓝天白云,后山踏青般逍遥的生活!这就是大部分人追求的“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了吧!

5

那如何做才能做到呢?


首先,认识自己分析自己的优劣势

不要再相信所谓的短板效应了,如今这个时代,你完全可以拿着自己的长板,让它更长且再发展自己第二长的板。

其次,在进行了基础系统的学习后刻意的练习

所谓的一万小时定律,真的不是你要耗在上面一万个小时,那样也是不会成功的。
就拿咱们奥运冠军来说,他们真的不是简单的每天枯燥的重复又重复,而是要将活动分解成细小的动作,不断重复,每一次都要观察效果,做微小的调整,逐步改进。
埃里克森称之为:刻意练习即:有意的重复类似的小任务,即时反馈、修正和实验。

最后,将自己所学归纳总结并以各种渠道分享出去

现在时代飞速发展,再也不是那个“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了,我们知道,但是别人不知道我们知道,那我们知道的也毫无意义。
所以要把“我们知道”分享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知道”且从中获益。

总而言之,这也是个知识管理的过程:学习知识-保存知识-分享知识-使用知识-创新知识。

看到这,你是不是开始觉得,钱多事少离家近,还真的不是在做梦了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