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之六:同理心倾听

2022-07-29  本文已影响0人  欧小丽

相信很多人对“同理心”这个词语非常熟悉,但对“同理心”的精髓的理解可能大相径庭。

书上说:所谓“同理”就是带着尊重来理解他人的经历。我们常常有强烈的冲动想给他人建议或安慰,或是解释自己的立场和感受。同理则邀请我们清空先入为主的想法,全身心地聆听他人。

上面这段话充分展示了我们在表达我们理解的“同理心”时的几个误区。

第一,先入为主,没有做到客观

相信很多人都会犯这样的问题,我也不例外。在管理工作中,“先入为主”的表现尤为突出。比如,某老师的教学常规做得不好,需要去找他沟通情况。如果这位老师一直都不怎么好,便会暗自给他贴一个标签,或者给他一个等级。等和他聊的时候,便会带着这种有色眼镜看他。在对待学生犯错的问题上,我们也会有如此的想法。某位学生不交作业,老师会想:这个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就是不好。在和学生沟通时,会有意无意表达自己这样的看法,影响沟通效果。

第二,打断对方,没有做到足够的倾听

因为有了先入为主,在和对方沟通时,我们便会大谈特谈自己的理解,没有做到足够的倾听。事实上,高级谈判手都是先让对方说,并且一直到对方不想说为止,从对方的表达里去捕捉对方的真正意思,通过复述的方式予以确认,这样后面的沟通才会有效果呈现,否则,沟通了会等于没有沟通,或者这样的沟通反而加深了彼此的隔阂和成见。我们需要做到足够的倾听,去持续的同理他人。

第三,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给出建议或安慰

很多的沟通,很多人都会抱着“我是来给你解决问题”的目的,所以,先入为主,不去倾听,重在表达自己的理解,给出自己认为很好的建议,或者安慰。其实,很多时候的沟通,我们首先需要站在对方的立场去感受,有时只需要理解这种感受即可,不需要你给出建议,也不需要给出安慰。比如,有人对你说——我现在好憔悴啊。你会回答——我看你还好呢。这样的回应,属于给出安慰,但没有同理对方的感受。你可以回答他——你对你现在的状态不满意,对吗?

由上可以看出,“同理心”的核心是尊重,是倾听,是接纳。这三个词语可以概括为“临在”——全然地与他人以及他们当下的体验同在。

所以,用书上的话来总结是非常恰当的:“活在非暴力沟通中意味着:不论他人用什么样的言辞来表达自己,我们都只是聆听他们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接着,我们可以选择反馈他们的意思、复述我们的理解。此外,持续地同理让他人有机会充分表达自己,当他人感到充分理解后,我们再来关注解决方案或提出请求。”

当然,我们自己也需要获得同理才能更好地同理他人。我们可以:停顿,深呼吸,同理自己;“非暴力呐喊”;离开现场。达格·哈马舍尔德说“你越是忠实地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就越能听到外面的世界。”当自己也遭遇窘境时,需要智慧的方法解决。我一般会选择“逃离现场”,或者这是我“逃避型人格”的体现,这样也是有好处,身不在那个场域时,我就可以一身轻松。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