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天说地芳草集古诗词精粹

唐诗宋词日读鉴赏︱超凡脱俗, 物我同一

2021-03-06  本文已影响0人  夏月2020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卜算子》


【注释】

漏断:即指深夜。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即指深夜。

幽人:幽居的人,形容孤雁。

省:理解。“无人省“,犹言”无人识“。


【古译】

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有谁见到幽居的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缥缈的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今译】

残缺的月

在梧桐疏枝斜横

铜壶滴露声,断了

夜深人静

谁见,幽居的人

独往独行

阿失群的鸿雁

飘渺着孤独的形影

时而被惊起

回转若有所思的头颈

无人知晓

心中的憾恨

不愿安然栖息

将寒秋凤凰树树枝

拣尽

寂寞地,徘徊

芦汀沙洲的清冷


【赏析】

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虽然生活困难,但他乐观旷达,率领全家通过自身努力渡过生活难关;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无人能够理解,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气节风骨。


上阕,写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漏壶水尽、更深人静时,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月儿从稀疏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挂在枝桠间,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周围宁静幽寂,万物入梦,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凄清的大雁呢?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转而孤鸿,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我们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对应、嫁接,强化了“幽人”超凡脱俗、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孤独形象更具体感人。


下阕,写自己孤寂的心境。把鸿与人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人孤独时,四顾寻觅,想找到知音,然而,世无知音,孤苦难耐,情何以堪?“有恨无人省”,有谁能理解自己孤独的心呢?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自己贬谪黄州时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及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此处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创作技巧。 


这首词境界,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描写,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

【创作背景】

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2年(元丰五年)12月或公元1083年(宋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即今天的湖北黄岗市东南,又作定惠院,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作者】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他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均成就很高。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