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那么多人成功了,为什么偏偏不是我?
文 沁蓝
“狭路相逢勇者胜,路越来越窄,有勇无谋怎行。”也许你也曾激情澎湃,你也曾梦想远大,你也曾无限憧憬...
然而,现实却一次次打脸。
历史上伟人那么多,身边的牛人也不少,为什么偏偏就只有我就是凡夫俗子一个?
你说:我也想努力,也想成功,也想荣归故里。
可~~~没有可拼的爹,没有可美的颜,没有各种天赋异禀
其实,生活在这个充满机遇的年代,不管从哪里起步,都有登上颠覆的可能,关键是问清楚自己几个问题:
-
我的长处是什么?
-
我的工作方式是怎样的?
-
我的价值观是什么?
So easy!
我的长处是什么?
不要小看这个问题,其实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甚至浑浑噩噩过完一生都没有发现自己真正的潜能所在。
然而一个人要有所作为,必须知道自己的长处在哪,并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就像巴菲特、乔布斯、马云之流。
一个人想要在职场上有所成就,也是如此。
比如:
有的人喜欢逛商场,对商品的价格很敏感,很适合做超市的经营者;
有的人很喜欢花,天生对花卉很感兴趣,很适合开花店;
有的人擅长演讲,有与生俱来的辩才和魄力,很适合当一个演说家...
然而,你呢?
你是否真的明白:自己的长处在哪里?是否从事着能够发挥长处的事业?
很多答案都是:不知道。
所以将就,所以平凡。
那么,如何才能够真正发现自己的长处呢?
有一个好办法:回馈分析法(feedback analysis)。
简而言之就是,预期——记录——对比——分析
我们可以事先把自己的重要决定、重要行动的预期详实记录下来,过一段时间再比较下现实结果和当初的预期情况,再进一步深入分析,自己有没有这个长处。
回馈分析法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早在14世纪,这种方法由一个原本会永远默默无闻的德国神学家发明,大约150年后被法国神学家约翰·加尔文和西班牙神学家圣依纳爵分别采用。
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养成一种始终注重实际表现和结果的习惯,而不是“你以为”、“你认为”的结果。
在采用这种方法之后,你就能知道,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哪些会让你的长处发挥出来,哪些会阻碍你的长处。
同时,你也会看到一个更加真实的自己,哪些方面是比较薄弱的,哪些方面做不成功。
比如,有些人做副手的时候很优秀,当一把手却表现平平,甚至倒退,就是决策的能力很薄弱。
根据回馈分析法,我们可以获得最一手、最原始、最可靠的数据来源。
当然,了解自己的长处以后更重要的是怎么办,怎么利用长处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更成功。
一是专注自己的长处,强化这个领域。
要想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必须钻深钻头一门领域,而自己的长处就是最合适的切入点。
像我自己写这个系列的文章一样,就是在学习的同时,深化加强自己的长处,甚至是成为一种标签。
二是补足明显的短板,不造成偏见和无知。
很多人在学精学透一门后,因过于偏颇而容易陷入牛角尖,对其他知识领域不屑一顾,导致有明显短板误了前途。
过于狭隘的人,有时“捡了芝麻而丢了西瓜”还不自知,沾沾自喜到可怕、可悲的地步。
三是纠正不良习惯。
通过记录,我们可以看到那些令自己功败垂成的不良习惯,比如拖延、冒失等。
“今日事今日毕”知易行难,很多好的创意、设想、计划,都在拖延中沉入大海、消无声息。
真正厉害的不是一个好的idea,而是背后的行动与坚持。
身在礼仪之邦的我们,常常会忘记说一声“请”、“谢谢”,尤其是对于自己亲近的人,习以为常的呼来喝去,让冒失成为失败的“加速器”。
就像天天脱口而出的不良口头禅,这些不好的习惯会让我们离成功越来越远。
我的工作方式是怎样的?
做成一件事后,你有去思考过自己是怎样成功的吗?
实际上,我们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到底属于什么样的工作方式?
比如你是读者型、听者型、写者型?
你真的知道答案吗?
比如:
有的人工作喜欢看文件,通过阅读文件来了解工作进度和铺排工作,这就属于读者型;
有的人喜欢和别人交流,通过别人口头汇报和当面沟通来了解工作,做出决策,这就属于听者型;
有的人喜欢把所思所想写下来,通过写文章来理清思路和安排工作,这就属于写者型,比如现在正在码字的我。
你属于哪一型?还是复合型?
也许,你从未思考过这个问题,甚至不知道原来工作方式还有这么多种,那就不要总是埋怨自己为何不成功了。
如果自己属于读者型人才,但总是用听者型方式干工作,又怎么会高效和成功呢?
当然,也不乏复合型人才,但一般都是从专业型人才磨砺而来。
其实,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就应该要了解自己属于哪类型人才,甚至可以尝试从专才转化为通才,才能够在工作以后更快速地找到定位。
在学习时,什么样的方式才能使你更高效呢?
是通过看书、与优秀的人口头交流,还是思考与写作?
哪一种方式,能够让你的学习效率倍增,你就属于哪一类型的人才。
答案从来都有,只是有些人找到了,有些人连问题都没掌握。
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学起来可能事倍功半,甚至痛苦不堪。
就像有的人明明不喜欢看书,而是擅长交流,却硬被逼着读书一样。
你之蜜糖,我之砒霜。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当然,光了解自己的长处和工作方式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清楚自己的价值观如何?能否与价值观不同的人共事?
我的价值观是什么?
长处与工作方式更多是术的层面,而价值观则是道的追求。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价值观,每个个体的价值观会形成整个组织的价值观,尤其是创始人和领导者的价值观至关重要。
就像基因一样,这些价值观会在组织中传承和迭代,影响每一个参与者。
如果价值观相同,那工作起来就会快乐、高效、满怀激情;反之,如果价值观相悖,则会痛苦、沮丧、效率低下。
所以,一个组织的价值观和文化很重要,当然还有你的人际关系也受此影响。
我们必须承认同事都有不同的价值观,但不同的价值观并非无法共事,只有那些根本相悖的、水火不容的,才会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
合则聚,不合则散。
同样,个人的价值观可能也会和自身长处产生冲突,你很擅长的可能是你并不想做的,比如反派演员。
还比如,你认为目前从事的工作不值得贡献毕生精力,工作只是糊口的方式而已,与个人价值无关。
我认识的一部分人就是这样,怀着上坟的心情去上班,但又害怕改变。
既不想在本职上奉献,也不想丢了饭碗。
但是,价值观会是最终的试金石。
有些很幸运,一开始就选择了与自己价值观相符和事业;
而有一些则会在过了而立、不惑之年甚至更久远的将来,才会真正明白,价值观与职业匹配度的重要性。
这时候,我们要学会选择和拒绝。
选择那些与自己价值观相符的,拒绝那些和自己价值观相悖的。
了解当前的形式需求,再结合自己的长处、工作方式、价值观,可以尝试问自己:我该做出什么贡献?
比如:
我的长处是沟通,工作方式是听者型,价值观是帮助他人,我该如何贡献?
我的长处是动手能力强,工作方式是写者型,价值观是做出让人动心的产品,我该如何贡献?
我的长处是数学计算能力,工作方式是读者型,价值观是推动科技进步,让科技改变生活,我该如何贡献?
...
一生何其短暂,每一个人都应该尽量让其富有意义。
所以,确定了贡献目标以后,要思考做什么?从何处着手?分几个阶段完成?每个阶段的目标是什么?
也就是要,管理好自己的后半生。
有些人看透得早,有些人醒悟的迟。
但无论何时都需要我们从那一刻起,管理好自己的后半生,甚至是在退休以后还有一个意义非凡的事业第二春。
许多人在第一职业中取得的成功有限,毕竟越往上走越难,但在第二次事业中,还有很多可能,尽管已经退休。
所以,尽可能去充实自己,管理好时间,在进入后半生之前就做好充足的准备,找到一个自己热爱的方向或者业余爱好,然后深耕细作等待收获。
成功的事业不是一帆风顺的,也不是可以提前规划的,更多的是在了解了自己的长处、工作方式、价值观以后,把握好时机,努力奋斗的结果。
加油!
任何成功都绝非偶然。
我们需要叩问内心,自己究竟想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