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读书笔记该是什么样子的?

2016-09-05  本文已影响440人  4plus

读书尚且不多,写读书笔记也是近两年才开始的事情。俗话说「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读书尚且如此艰难,更何况写读书笔记。

一些人纠结看不进去书,是为第一阶段烦恼;另一些人纠结于阅读数量,是为第二阶段烦恼;然后出现了第三阶段烦恼,理解了多少,记得多少,消化后能吐出多少,还剩多少会是自己的?

绝绝大部分时候,我都觉得自己写的读书笔记是垃圾,一些金句摘抄,串联自己的碎碎念,偶尔联系自己的所观所感。但即便如此,我还是逼迫自己吐一些出来,哪怕不好看。豆瓣标记读过评两句,加入读书会硬性分享,后来是读书群,每周要打五张卡,未完成得罚红包。码字这件事,和所有技能一样,还是会孰能生巧的,渐渐读书笔记不再是那么让人痛苦的事情,也不断在尝试,能用什么新颖的角度重新诠释。6个月根据简书数据码了9万字,年底前破10万应该不是问题。

远在天边,近在咫尺

有一个公众号,在微信红利完全过去后才出现。内容非常专一,只有英文书的读书笔记。然而这样一个小众的公众号,一个月就有一万多订阅者,截止书出版已过7万。

更加奇妙意味的是,我经常能在公司撞见作者本人,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在老办公地,挨着他的办公室,所以我们经常霸占他的办公室开会,那时我刚来公司实习,并不熟悉他,直到有一次他在我们开着会时静悄悄进入,拿走他的公文包。

没错,这个人是王烁,财新周刊主编,和我挂同款门卡,出没在同一层楼里。他的公众号 BetterRead 在一片红海中杀出重围,一般人羡慕有口皆碑无成本推广,而明白人会知道这背后多年如一日下的硬功夫。公号里的读书笔记集结成书,命名为《我们为什么总是看错人》。

一本明明可以免费看的书

买一本文章全部看过的书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更何况书的所有内容都能在公号上随时免费翻阅。回答是:超棒的体验啊,你知晓内容,当想回味时,没有比实体书捧在手里快速翻到那章感觉更好的了。

特别喜欢书的序言,来自王烁老婆,字里行间都能看到两人温馨的相处模式,让人艳羡。诸多小故事让人明了 BetterRead 不是一日造就。

书腰是财新当家花旦胡舒立给写得话「读书本来就难,读书快而且能得精要更难,得起精要而且能够表达精准得当、清晰明白,可谓难上加难。这本书,即为王烁这种能力的一次展现。」

好的读书笔记该是什么样子的?

读书笔记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段落摘抄?提纲挈领?思维导图?

读书是私人的事,笔记亦然。若不是有了 BetterRead ,王烁这些笔记也就烂在云端。但是又有什么关系呢?「笔记类似于反臼,不仅可以帮助理清思路,真正吃透书本,更可以留下资料,供日后检索。」看,终究是给自己看的,书写之人是最大的受益者。想到这,对我自己那些「垃圾」读书笔记也没有那么厌恶了。

为什么别人家的读书笔记那么好看?我尝试总结,看看有没有一些套路。

第二人称叙述代入感满分

人生博弈论之四,要不要叛变?

你被捕了,你的同事也被捕了。你在这间审讯室里受审,你的同志在那间受审。

著名的囚徒困境,抛弃了第三方讲故事手法,把你推向事件第一线,你叛变还是不叛变?相同的,怎样避免失败的人生,怎样避免失败的婚姻,怎样识别你的队友——你是主角,你的命运掌握在你的手里,你迫不及待的往下读,因为一切都与你有关。

联系实践

怎样成为超级预测者?在一个活的预测网站上,参加一场开放、永不停止、包罗万象、精确打分的预测竞赛——善断公开赛。

下周末北京出现雾霾的几率?下注计分赤裸裸的用脚投票——用钱下注,你还敢信口开河吗?仿佛就是你周遭会发生的事情,现在再带你去究其本源,如何预测准确?

以一种简单的方式、平均值将所有忍耐掌握的信息和做出的判断聚合起来,比单人掌握的信息要完整,而形成的判断也更准确。这就是所谓群体的智慧。——《成为超级预测者》

上升到选举民调,加权平均后,再极化(extremize),算法拓展,新领域,新用法,豁然开朗。

回到书中论点:不能预测黑天鹅,而预测仍然有意义。他自己的观点是:人生太漫长,别做预测,做准备。

联系经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朝朝暮暮。

因为阅读过,实地走访影响深刻。因为走访过,再读到时一点就通。用政治书里常说的,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2005年春夏之交,我去参观过伊利诺伊洲议会,可惜当时不知道林肯在这里开始政治生涯,也不知道再过不到两年,2007年初,奥巴马是在这里宣布参选,开始前往白宫的道路。——《美国总统梦》

清单式

《读书六问》《斯蒂芬·金:写作的25条要诀》,当然不能忘了占据书三分之一的附录《那些年我读过的书》。条目清晰,一一罗列。

带着问题出发

最后,放一条我觉得读书笔记看好最重要的一点。带着那个你想解决的问题出发。历经书中观点激荡,加上自己的思索,最后得出问题的答案,它甚至不一定是确定性的,但是一定会影响你的未来决策。

最后附王烁的一段话。

读书只是一个分配时间的决策,只存在合适不合适的问题,不存在读书比不读书更高贵的问题。有人从来不读书,但对人对事的判断有穿透力。不学而知,岂不是更高明?我则适合读书:喜欢,有比较优势。认识自己,理解社会,读书对于我是捷径,我走捷径而已。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