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故人
读 巨流河 有感 初稿
第一听到《巨流河》,是在去年看三联书店负责人在介绍龙应台的系类丛书,有书友提问为何出版《巨流河》而没有出版《大江大海1949》的视频里,前期因为看过《大江大海1949》,写过书评,所以就对同是台湾作家的写的《巨流河》这本书充满好奇,后来在书城随便翻了几页,文字情真意切,朴实无华,书中强大的民族自豪的力量把我吸引,此次有幸朋友从香港带回,也是在长久的等待之后,耐心的寻觅才偶然得之,如此机遇,如此幸运。
“你懂我的痛吗?”把最深的情绪讲出来,耗费了齐邦媛很大的精力。
作者 齐邦媛 台湾东北学者
齐邦媛 祖籍山西太原。18世纪初祖辈戍边迁居辽宁铁岭巨流河边。
有铁岭齐家和太原齐家可考。巨流河现在叫辽河。
齐世英 齐邦媛父亲。少年多才,留学日本德国,归国后从军,张作霖部下(齐邦媛的祖父保定军校毕业,也是张作霖的部下)从事管理工作。后随郭松龄反张,巨流河一战,郭将军战败身死,齐世英逃至日本,去上海,回东北抗日,后到北平从事教育,在国民政府任职,辗转多地,直至解放前期渡海台湾,后被蒋介石开除党籍。
绕不过的巨流河,也是齐家命运的转折点。
全书大致分为五大块
1 童年 出生背景,小学,巨流河战役后出逃铁岭至北平,和父亲会合。
2 回忆父亲 父亲的求学之路,留学日本与母亲的分离,和老家生活。回东北后,在张作霖政府的工作,后与郭松龄反张,雪夜出逃改变后半生的轨迹。
1926加入国民党,他的国民党党员证是辽字一号。入关之后加入黄埔八期,使多年来只有地方观念的青年建立起国家观念,成长为具有现代军事知识的革命军人。
九一八后的第二年,遣回东北秘密从事抗战工作。从沈阳到黑龙江,再到北平,在转移到南京。七七事变之前在南京的那些年,齐家的五花肉酸菜火锅,不知道温暖了多少东北游子的思乡之心。母亲在她的自己的幸福中,觉得每一个没有家的东北孩子都是她自己的孩子
母亲时常唱起,苏武牧羊 “ 兀坐绝寒,时听胡笳,入耳心痛酸“
父母亲常听的戏,时常勾起思乡的情愁。
在北平于一九三四年三月二十六日在借到的报国寺、顺天府、原警高旧址等地成立“国立中山中学”,招收了约二千名初一到高三的流亡学生。这是中国第一所国立中学,校长是大学校友,教师是大学教授,中学以大学的标准开办。第一任校长由原任吉林大学校长的李锡恩出任〈二伯父世长在德国同学,与父亲亦有相同的政治理想,父亲视之为兄〉。教师几乎全由流亡北平的大学教师担任。
一九三六年秋天,华北的局势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日本的潜在威胁和土共的渗透,使中央直接支持的人与事渐渐难以生存,于是父亲和黄恒浩、高惜冰等几位东北抗日同志在南京郊外二十里的板桥镇买了一块地,先建了些基本校舍和几所教职员宿舍,将中山中学由北平迁至南京。
郝泠若词,马白水曲: 校歌
白山高黑水长,江山兮信美,仇痛兮难忘,有子弟兮琐尾流离,以三民主义为归向,以任其难兮以为其邦,校以作家,桃李荫长,爽荫与太液秦淮相望。学以知耻兮乃知方,唯楚有士,虽三户兮秦以亡,我来自北兮,回北方。
白山高,黑水长。。。。。在台北梦回北方。
3 血泪流亡
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损伤了东北军的形象,给延安中共日后壮大创造了机会,将中国人抗战的热情更集中在蒋委员长的领导之下。从此 十万青年十万军,抗战全面爆发,全民族抗战。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从北平到南京,从南京到汉口,从汉口到湘潭,再到桂林,再到三江口,再到重庆。
与张大飞的永别。
张大飞(1918至1945)
辽宁省营口市人,生于1918年六月十六日,卒于1945年五月十八日。其父张凤岐在伪满洲国成立之初是沈阳县警察局局长,因接济且放走了不少地下抗日工作者,被日本人在广场浇油漆烧死。1931年,张大飞进入一家教会中学,受其影响,终身信仰基督教。1938年,张大飞考入杭州笕桥航校十二期,毕业后即投入重庆领空保卫战,表现甚好,被选为第一批赴美受训的中国空军飞行员。1945年5月,张大飞自陕西安康出战河南信阳日本空军,与敌驱逐机遭遇。为掩护友机,张大飞中弹阵亡,壮烈殉国,年仅26岁。
邦媛妹妹:
这是人类的生命,宇宙的灵魂,也更是我们基督徒灵粮的仓库,愿永生的上帝,永远地爱你,永远地与你同在。祝福你那可爱的前途光明,使你永远活在快乐的园里。
阿门: 主内四哥张大飞
一九三七、十一、十八
眉山,乐山读书学习,从高中升入大学,西南联大,后期转到武大。学校遇到名师,钱穆,张伯苓,朱光潜从济兹到雪莱,在大后方短暂的平静中阅读到名家巨著断断续续中坚持学习,不忘知识的重要。
朱老师引证说,这就是人间千年只是天上隔宿之意,中国文学中甚多此等名句,但是你听听这,bOUndless"和"bare"声音之重,,loneandleVel,声音之轻,可见另一种语言,不同的感觉之美。
至于《西风颂),老师说,中国自有白话文学以,人人引诵它的名句,“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IfWintercomes,canSpringbefarbehind?")已到了令人厌倦的浮泛地步。雪莱的颂歌所要歌颂的是一种狂野的精神,是青春生命的灵感,是摧枯拉朽的震慑力量。全诗以五段十四行诗合成,七十行必须一气读完,天象的四季循环,人心内在的悸动,节节相扣才见浪漫诗思的宏伟感人力量。在文庙配殿那间小小的斗室之中,朱老师讲书表情严肃,也很少有手势,但此时,他用手大力地挥拂、横扫……口中念着诗句,教我们用,themind`seye"想象西风怒吼的意象(imagery)。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地看到了西方诗中的意象,一生受用不尽。
中国早期的化学学者、武大创校人之一的王星拱校长穿着他的旧长袍,面容清瘦,语调悲戚,简短地结语说,“我们已经艰辛地撑了八年,绝没有放弃的一天,大家都要尽各人的力。教育部命令各校,不到最后一日,弦歌不辍。”
民族精神不死,我中华民族不亡。
抗战中所形成的蒋派,毛派,作为一个对政治尚未有明确看法的学生,思想中更是一片混沌。在历史的节点中有多少年轻人能看到历史中的未来。
解放前夕,学校中的学潮。左派,弃学奔向延安,追求进步。右派坚决反共,反对到后期更加迷茫。
齐邦媛没有加入到任何一派,能做的就是继续学习。
上海恋情,土与洋的碰撞,终究是观念的差异太大,恋情无疾而终。
辗转多地,亲眼所见因政见不同大开杀戒,现实的残酷,终于决定远离政治,终身投入教育。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知识没有左右派别之分,但是对政治的认识有左右之分。
4 渡海台湾
一九四七年十月到台湾岛,借住在马廷英叔叔家,开始了大学的助教生活,也开始了真正的独立生活。结婚生子。一九四八年底全家来台。
齐世英的为民抗争,被开除国民党籍。那一年是一九五四年,他55岁。26年入党,54年开除。
从东北接收到台湾接收,蒋介石国民党从一个错误到一个错误,整整耽误三代国民,整整耽误国家近百年,影响很深。东北这一大块疆土。他大约只在地图上见过,既无知识基础也毫无感情根基,这匆促或者私心的一步棋,播下了悲剧的种子。
在很多人心里,蒋介石只有党国,毫无国家概念,更妄论民族。退败至台湾还是如此,只有朱毛共匪,反攻大陆,而无民族国家。只有蒋公,而无人民,已经远离三民主义的初衷。时代在变,蒋公不变,在此教育下的台湾民众,与大陆渐行渐远。
五十年代开始的经济建设,慢慢与世界接轨,台湾经济腾飞,与大陆思想斗争形成鲜明对比,在台学者唏嘘不已。
在台继续求学和投身教育。
5 台湾文化定位与中华文化定位
台湾是怎样的地方?
人们怎样活着?
心里在想什么?
将往何处去?
一九七三年开始编译《中国现代文学选集》时,台湾文学已渐成形。
台湾与中国的认知差异开始,既是编辑中国现代文学,应该包括全中国之现代文化,在台学者,无法得知大陆文化界的情况也无法得知大陆文学的情况,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更显特殊。
初次遇到王蒙,开始接触大陆文化。
《革命之子》(SonoftheRevolution)的作者——梁恒&夏竹丽
与大陆间的文化交流,开启了大陆文学入台的大门,王蒙,王安忆、莫言、余华、苏童、张贤亮的作品陆续在台出版。
中华民国笔会在国际的影响,与中国国际文化交流的碰撞,对作者的震撼与遗憾。
在台湾时间一久目光所触及的只有台湾本岛,世界之大远远超过太平洋,华人所在之地也远非仅仅大陆和台湾,华人所在应该抛弃政见,更应以民族为重,方能展现中华文化。才能展现传统知识界的家国情怀。
劫波渡尽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鲁迅先生这就话正好能代表全球华人的心声。
灵魂的停泊 我到大连去是要由故乡的海岸,看流往台湾的大海。连续两天,我一个人去海边公园的石阶上坐着,望着渤海流入黄海,再流进东海,融入浩瀚的太平洋,两千多公里航行到台湾。绕过全岛到南端的鹅銮鼻,灯塔下面数里即是哑口海,海湾湛蓝,静美,据说风浪到此昔灭声消。 一切归于永恒的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