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故事故事民俗

衰落的乡村,被转变的人

2017-10-13  本文已影响41人  笔下长青

1.

国庆回老家,不见村民往年丰收的兴奋,倒是多了一份忧郁。即使二十出头的乐观年轻人,挂在脸上的多半也是苦笑。

附近的板厂因为环保问题被封了,都不让干。村民们赖以继日的收入来源,没了。

围绕着板厂的生意,都没法干了。村里开大车拉煤的人,煤卖不出去,朝五晚九靠砍树卖钱的人,木头也没地方卖。

我这记事的二十几年来,第一次看到村民们都闲下来了。各家各户的中午饭都要多比往日多蒸几个馒头,好像家里多了一口人。

大家看着说要“变蓝”的天空,不知道都在想些什么。即使天仍然是灰蒙蒙一片。

2.

中年人大白天三五一桌,斗地主打麻将,再有些喜静的,找个对手下上半天象棋。到了饭点,大家一结算,看谁赢得多,就干脆到村口的老三快捷菜馆买几个菜,添瓶酒,小酒小菜一边唠嗑一边埋怨,最后喝的晕呼呼回家睡觉。

这成了多数村民的日常。只有村口开饭馆的老三心里更高兴,因为买菜买酒的人多了。

又有什么办法呢?从小守着方圆几百里地,做做体力活儿挣个小钱省吃俭用,养着一家老小过日子。把厂子拆了,别的也没什么拿手的技术了。

人们都羡慕村口的老三,都说他这行业永远不会失业,算是当初干对了。有些人干脆对着放学回家的小儿子说:“以后考不上大学,当个厨师也行。”

我回家后跟母亲谈论这情况,母亲说:“你当年读书考大学是走对了!”

我不否认,虽然也不挣什么大钱,但是好歹不会这么被动地失业。不过像往常“上大学有啥用,没人家初中毕业下厂子挣得多呢”这样的话,这次一次也没听到过。

当然了,考不考大学并不能代表什么,但是学习知识一定不会错的。

3.

农民身上有一个因物质短缺时代而被赋予的优点,那就是勤劳。跟从小一起长大的小伙们聊天后知道,村里有些大人出去找活去了。出了县城,出了市区,出了省份。

这其中几乎都是找那些包工头包下来的活儿,可能保险也不完善,出门在外不像在家,有时候低声下气,忍忍就过去了。

心境也是不一样的。在外面没什么可多想的,只为了挣钱。那就是干活、吃饭、睡觉,三点一线,偶尔和同行的几个村民一块喝点小酒,怀念下家乡。当然还不能放纵地喝醉,第二天还要继续干。至于更多的自由,不做奢望。

家里的女人和孩子,只能隔几天打个电话,问候问候。好在现在通讯发达,可以微信语音和视频了。

4.

我姥爷没出远门。岁数大了,在市里面找了个安装管道的活儿,每天晚上能回家吃饭睡觉,跟我姥姥天天有个照应。只是睡得比以前早,看得出来也是累了。

姥爷以前是个民办教师。虽然时间不长,加上那些年的一些因素,后来教不了了。具体的原因我有些记不起来了。前几年退休的民办教师一直得不到补助,直到这两年好像每个月才有了几十块钱的补助。嗯,几十块钱。

整个家里多了一份忧愁,只有舅舅的两个小女儿,还是像以前一样,欢快地蹦蹦跳跳那么开心,反倒是给家里添了不少的生气。

舅舅的大女儿上高中,这次回家有个贫困生申请表,需要村里盖章。可是村里的章在乡里,尽管我们村的人一直不理解乡里抓着这个章干啥。

往乡里打了个电话,说是拿章的人也在放假,到15号才回来。说好的国庆节不是只有8天假期吗?学校14号就要往上提交了。

后来找了邻村的干部亲戚,给乡里打了个电话,才在妹妹开学前算是把章给盖了。

5.

得知我一个发小,没了板厂的工作后,去市里开滴滴了。

这总算是能利用互联网挣些钱了。一般是晚上出去开几个小时。有时候单子多了,挣得也不少。这在村里,算是比较前卫的了。这几年村里的车倒是不少,能出去开滴滴的这倒是第一个,他想到了。

假期有一天在去县城的路上,经过了好几家厂子,看到几家大门前有几个骑着电动车驻足的妇女,看着门口贴着的“招聘信息“,一边七嘴八舌地讨论着什么。

我家门对面的小卖部,前不久可以收发快递了。这倒是方便了很多。

假期回来后一天刷朋友圈,看到了群里村里的几个好友说:“伙计们,咱们一块拍视频吧。“相比单纯地作为以快手为主的视频平台的信息接收者,他们也终于被逼得朝着内容生产者转变了。

6.

我妹妹读初中。这次国庆节后开学我送我妹妹去学校的时候,校园的绿化做得更好了,治安更加严格,连家长也是不让随便进的。县城这两年又增加了一所公立中学,学生的数量在增加,对应聘教师的要求在提高,教学质量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短时间里,恐怕村民照样是没什么活儿可干。但勤劳的人总会找到事情去做,有点头脑的人也会想新的办法。

没有人知道目前的情况还要从持续多久。也许农村的日渐衰败无法避免,但我似乎并不那么悲观,一方面是有那些前卫领头的人,一方面是一直有那些以勤劳为本的人。当然最让我心怀希望的,是那些县城里日渐壮大的学校,那些学子。

因为,只要教育在,未来就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