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成长

做到断舍离,你必须要了解的三件事!

2020-10-20  本文已影响0人  水星摩天轮233

极简主义的一个方面是物品极简,用到的方法便是断舍离。很多人觉得断舍离很简单,无非是多扔点无用的东西,少买点不实用的商品,但实际操作过程中会发现比较难。

因为很多时候,买东西是不自觉的反应,等买之后、收到货才发现用不上。

最近看到一部纪录片《无节制消费的元凶》,是讲消费主义如何盛行,商家如何利用多种营销策略,使人们变为不断消费的动物。

有兴趣的朋友到B站观看,后台回复「消费」获得原片链接。

下面是我的一些笔记。

消费主义的核心是不断淘汰新产品,让消费者不断购买更新的产品。但是消费者一开始是比较理性的,购买商品是偏实用主义的。那么商家是如何促使消费者购买呢?

1、计划报废 

计划报废最早追溯于德国的一个电灯泡制造公司,本来一个电灯泡的寿命是2000多小时,但是这个制造商为了让消费者买更多的灯泡,于是把电灯泡的寿命设计为1000小时,缩小一半多的寿命,变相的提高2倍多的商品销量。

这种手法是制造业公开的秘密,具体操作有三个步骤:

第一,是在产品制造期间,就故意设计容易损坏、寿命更短的商品,也叫商品内置淘汰属性。

第二,产品过时便主动销毁,一款产品,过了流行周期,在下一代产品出来之前,即使是全新未拆封的、未使用的,宁可扔掉报废,也不售卖。因为不断销售新产品会赚更多的钱。

第三,有序制造不满情绪,推动产品不断更新换代。上个世纪汽车销售商,为了产品更新换代,没有技术突破时,就改变汽车的颜色,来暗示消费者,新款比旧款更好。

记者还采访了之苹果公司的设计师,他也承认,苹果手机在后期,技术上并没有突破,但为了强行换代,便开始在颜色、尺寸上做文章。

要做到断舍离,有一个观点是,尽量买耐用的商品,但是如今在整个消费主义浪潮下,买到真耐用的商品是不现实的。价格贵不一定是耐用品,可能是品牌溢价造成的。

2、恐吓营销

商家为了给人们创造需求,购买他们原来不懂的商品,开始利用人性,人性中最大的动力源是逃避痛苦和缓解焦虑。

在营销中有句话,女人爱美,男人好色,老人怕死,小孩怕笨。不论性别年龄,每个人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焦虑和恐惧,商家便利用这些恐惧和焦虑开始植入各种概念。

近年来各种跟美相关的智商税产品,美容针,美容面膜等等,在网上找一些伪科学名词便开始忽悠人购买。

还有各类抗菌产品,抗菌洗手液,抗菌洗衣液,在此纪录片中也被证实,和普通产品的杀菌效果是一样的,只是利用了人的怕死恐惧。

我之前会大量购买、收集一下知识付费产品,细细想来,为何会购买,也是这些课程文案中给你植入了一些不买就会落后于人的知识焦虑。

但是买那些课程、产品真的有用吗?又有多少人会去思考呢。

3、游戏机制  

为了将人们购买这个行为变成生活的一部分,商家利用了游戏让人上瘾的设计机制,在产品销售环节也搞起了游戏化。

比如手机的预售抢首发环节,就是利用人的社交竞争倾向,希望第一时间买到也许跟自己已有手机功能类似的新手机,这种第一的感觉使人向往。 

在生活中常见的是,买瓶饮料、买包方便面,可以积分、抽奖。抽奖跟赌博的机制类似,能让人产生对不确定奖励的多巴胺。

其他比如社交排名、成就系统、话题炒作也是常见的手法,让消费者买东西就跟玩儿一样,降低金钱支出时的损失厌恶。

以上便是消费主义的三大陷阱,要实现断舍离,过上极简主义的生活,看透这些消费主义的花招还是有帮助的。

理性消费,是一个正确的废话,但是问题是,现在的营销系统,往往会绕过人的理性,抓住人不理性的BUG。

与消费主义做斗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简繁认为, 消费本身没有问题,但是消费主义让我们相信拥有什么东西就等于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是有问题的。定义一个人的应该是他做了什么,而不是买了什么。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