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王阳明,我的体会
在粤语中,“八卦”的本意是到处说是非、饶舌。现代汉语中,“八卦”一词也用于形容荒诞低俗或没有根据的新闻。
这几年参加过不少和王阳明有关的读书活动或者论坛、讲座,总体感觉偏负面。
因为那一些分享者、演讲者、表达者,说来道去无非是王阳明的生平、轶事,以及对王阳明的各种赞誉。
谈到什么是“格物致知”,什么是“知行合一”,什么是“致良知”时,就故作高深,罗列、堆砌的都是一些所谓“学术”语言,听起来全是一些语无伦次的车轱辘话,他们表达的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你们还不懂吗?反正我懂了。
我们知道理查德.费曼是爱因斯坦之后又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他提出来的“费曼学习法”风靡全球,他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简化语言:“尝试简化你的描述,不要用学术化或抽象化的词语。复杂的东西用简单的话说,用自己的话,重新说一遍,让外行人能听得懂。”
有人用一句话概括费曼学习法:就是学任何东西,如果你能用简单的话,用自己的话,不带行话术语,说给八十岁的老太太听,说给八岁的小孩听。当这些人都听懂了,你就把这个概念搞明白了。
所以说,那些所谓阳明学者、大咖实际上根本就不懂王阳明,他们的实力所在就是从故纸堆里翻找王阳明的八卦故事。
作为历史人物,王阳明肯定有其历史局限性,我们学习王阳明不是学习语言、文字表面的意思,而是要学习王阳明语言、文字背后所表达的思想。
孙中山认为王阳明心学有消极作用,王阳明主张“致良知”,认为“良知”是人人先天具备,不学而知的本能,自然,不存在“知难”问题。这导致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层,注意力转而“致良知”,而消极于对客观世界的探索和改造,反而废了务实笃行。
这个不能全算王阳明的错,而是后人根本就没有读懂王阳明,因为这不是王阳明的核心思想。
因为对人体科学不了解,对人类学习行为了解不够,所以王阳明认为人是生而知之的,那我们知道人体科学,我们知道人是生而无知需要后天学习的就行了。
《明朝那些事儿》里提到一个定律:在正德年间,千万不要得罪王阳明。因为作为一般的社会人,总是受习俗、道德、法律、欲望和成见的影响,而王阳明却“不在三界中,跳出五行外”,不受影响,逍遥自在。
“此心不动,随机而动”就是写照。
从王阳明的生平我们可以看到王阳明是一路学习成长的,他的思想也在不断变化和提升。我们完全可以推断,假如王阳明没有英年早逝,他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思想一定更丰富、更有高度。
学习王阳明,千万不要被一些“砖家”带偏,哪怕他头上的帽子再大,什么“学者”“博导”“专家”“名师”的,都不要被他吓倒,我们要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既要虚心求教又要大胆质疑。
我们质疑王阳明的语言和文字并不是要否定王阳明,而是要通过思辨学到王阳明的思想精髓并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