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泠之声生活感悟生活

寒门博士之死:心魔,阻断了他所有的退路

2018-01-18  本文已影响28586人  曲湿湿

2017年12月25日下午,西安交通大学药理学在读博士杨宝德独自从学校离开。当天夜里,他在灞河溺水而亡,警方判定系自杀。

当时的杨宝德,只有29岁。

研二时,杨宝德选择了硕博连读,但当时的硕导没有带博士的资格,于是便将他介绍给了一位姓周的教授。

可周教授并没有给他提供多少研究方面的支持,读博一年半,杨宝德的科研工作几乎陷入停滞,开始“每天都生活在痛苦中”。

根据微信记录,周教授经常要求杨宝德做许多超出学术范围之外的事情,比如浇花、打扫办公室、拎包、拿水、去停车场接她、陪她逛超市、陪她去家中装窗帘等。并亲昵地管杨宝德叫做“皮特”或是“臭小子”。

在周教授的权力压榨和职业霸权之下,杨宝德成了导师的小工、廉价劳动力,甚至沦为各种工具和道具。

周教授还建了个学生群叫做“粉丝群”,总是以撒娇的语气给杨宝德发消息:

随意点评、挑拨杨宝德与其女友的关系:

可是无论周教授的言辞如何,杨宝德的回答永远都是彬彬有礼、内敛自制。而在这番隐忍的态度背后,是杨宝德摇摇欲坠的人生。

他曾给自己从前的硕导发过消息,满篇弥漫着无力和绝望:

“自从转了导师,每天都活在痛苦之中,本来性格并不开朗的我开始变得沉默抑郁;

我不会拒绝人,基本上老师让我干的所有的合理的不合理的事我都去干了;

这导致我很大一部分时间在做无用功,得到的是我自己的事一事无成;

上博后的第一年我就想过自杀,觉得这样的生活没有意思,让我看不到希望;

无论怎样,我既然选择了读博,所有该承担的都得自己承担,好的坏的都得抗,我已然无路可退。”

这次并非是杨宝德第一次轻生,之前有一次,他去帮以前的硕导写了点东西,被周教授知道后批评了一顿。当天晚上他独自走到秦岭山区,几次试图自杀但没有成功。

杨宝德曾说:人生无趣,希望渺茫。

女友曾劝他“要不咱就不读了”,可是杨宝德回答说“好不容易读了这么多年,如果我现在不读的话,连硕士学位都拿不到”。

但根据《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学籍学历管理规定》,硕博连读研究生学满一学年,可以申请自愿降为硕士研究生。

就在自杀前的一段时间,周教授曾答应过杨宝德出国留学的事,那段时间的杨宝德觉得未来又有了希望。他很高兴,想考个英语资格证,然而在一次实验结束后,却因学英语而被周老师批评,这让他明白周老师可能不会放他出国。

三天之后,杨宝德在灞河中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而那位周教授,始终不曾理会。

大众都在为生命的离去感到可惜,愤怒地批判导师的自私冷漠。但世界上的无良导师不只有周教授一人,也并非每个学生都选择了这条不归路。

真正折磨杨宝德的,其实是他的心结。


01

杨宝德并不是第一个自杀的博士生,在他之前已屡有先例:

2005年,厦门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一个在职博士生,于2月2日凌晨在宿舍浴室内上吊自杀。该博士姓刘,据报道,他的自杀“可能是因健康和学业造成的心理压力过大”所致;

2009年,武汉大学在读博士杨志高在家自杀身亡,时年34岁。据报道,杨的自杀“疑与论文难以通过有关”;

2011年,中山大学在读博士阿洋从5楼跳下,年仅28岁。经调查,阿洋选毕业课题时没理解导师的意图,论文没写好,担心毕不了业,压力大因此跳楼自杀;

……

并且我相信,杨宝德之后,这类悲剧也不会停止。

在我们的印象中,博士生都是高材生,懂得道理比平常人都要多,怎么会想到自杀呢?

事实上,他们虽然读了很多书,但这些书从来没有教过他们如何面对压力和挫折;他们也的确都是高材生,但他们的好成绩并不一定能给他们带来好心态。

基本每个博士生都这样想过:我都比别人多上了这么多年学,要是没法毕业,我的青春就全部浪费了。

在他们心中,要是写不好论文,整个人就没有价值;要是毕不了业,整个人生就毁了。

可真的是这样吗?这些可怕的后果到底是真实存在的,还是他们自己臆想出来的?

90%是想象的。

因为从小都是优等生的他们,绝对不允许自己败在“学习”上;已经为此投入数年青春的他们,不允许自己从头再来。

因为出身寒微,从小被教育只有学习才能改变命运,并以此为信条努力求学,希望用学历晋升来跳出农门改变命运,光耀门楣。

不敢输,不能输,不可以走错一步,在他们的世界里,只要活着,就不能失败,就没有退路。


02

你觉得自己寒窗苦读二十余年,却始终不被这个世界善待,但大多数眼里的成功者就是一帆风顺的吗?

谁不是一边不想活了,一边更努力地活着。

曾经见过深夜酒醉痛哭的男人,也曾见过地铁上红着眼眶的姑娘,人世百态,总有千般滋味,工作迷茫,感情坎坷,生活艰难,最难熬的时候,哭着哭着,也就睡着了……这世上,没有谁比谁过得更容易。

如果每个人只有这样非此即彼、非生即死的选择,那人生还有什么意义?

人生真正的价值在于选择,每个人都可以有许多种选择,每种选择都可以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但对于杨宝德来说,除了博士毕业留校任教能看到光明,其他的选择都是地狱。可这世上只有他一个人摊上了这种倒霉导师吗?难道这个导师就没有别的学生吗?坏人处处都有,可我们为什么要为他们的无耻卑劣而死?

其实,杨宝德并非仅仅死于某个导师、某种制度,是他自己逼死了自己。

他无法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无法接受自己的坏运气,更无法接受自己的人生轨迹偏离了预期。

我们必须承认,遇上这样的导师是不幸的,可我们还是一个自主的人,我们有权利选择在逆境中成长或是堕落。

人们之所以绝望,往往是因为别无选择;可事实上,人们总有选择的,或哭或笑,或留或去,无论哪条都不是绝路。

真正的绝路,是心魔。


03

知乎上有一个热门问题:博士学位重要还是好好活着重要?

答案是不言自明的,自然是好好活着重要。

如果读博士实在是很痛苦,痛苦到不想活下去,那么继续坚持的意义又在哪里?难道重新寻找新生活是那样的难以启齿吗?新生活的希望在数年的痛苦压抑面前就那么不值一提吗?

从小,我们被教育要向榜样学习,而榜样通常是完美无缺的。可教育的失败恰好就在这里:他们只告诉孩子要成为和榜样一样的人,却从不告诉他们榜样也有失败的时候。

他们从未被告知,除了向前冲,人生还可以选择退出和重新开始。这不是懦弱,而是勇气,轻言死亡者才是真正的懦夫。

毕竟,这世界从不嘲笑敢于选择的人。

不用因 为博士读不下去就拼命否定自己,也不用恐惧自己除了读博就别无出路。即便没有一纸证书,也没有人敢否定你的努力。

你走过的路,吃过的苦,终究会回馈于你。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