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教育最简单》摘抄

2016-09-20  本文已影响0人  照照的书架

        教育不是一件简单的告知与被告知的事情,因为大脑具有对信息进行处理和加工的能力,儿童之所以对潜台词比成人更敏感,在于他的意识尚未受到世俗社会的浸染,处理和加工系统还没有被过分扰乱,所以能敏锐地捕捉到成人话语中的弦外之音。

     “先写作业,然后才能玩游戏”改成“如果今天写作业时间太长,挤占了玩游戏时间,罚明天不能写作业”,或者“玩游戏的时间到了,玩去吧,不可以写作业了,没写完也不要再写了”。这样,作业和游戏就具有了相同的价值和乐趣,这样才更容易让孩子对学习怀有好感,也不容易导致孩子出现过分迷恋游戏的情况。

       时关注自己的潜台词。把潜台词说好了,并不是说每句话都要小心谨慎,都要去设计;而是要不断观察孩子,经常反思自己,从观念上提升自己。因为潜台词经常不是理性思考的一个结果,而是下意识的表达。意识提升了,话语自然也就到位了。

       一个缺少尝试、不犯错误的童年是恐怖的,它并非意味着这个孩子未来活得更正确、更好。也许恰恰相反,由于没有童年探索的铺垫,他的认知基础反而很薄,在未来的生活中不得不花费更多的力气去辨识世界、适应生活;很有可能一生都活在刻板、无趣和谨小慎微中,甚至是自暴自弃的堕落中。

     成人一定要把教育关注点从“我告诉了你什么”转移到“孩子接受到了什么”,关注到后者,才是关注到教育。这就是本文所说的“潜台词是最重要的台词”,也正是教育的为难之处和微妙之处。

        童年的任务不是向外延展,而是向内积累。一个人内在力量强大,才能很好地把控自己,未来才有可能处理好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在人生事务中获得主动权——这才是培养竞争力的正常顺序和逻辑。

        野蛮的教育为了不可靠的将来而牺牲现在,使孩子受各种各样的束缚;为了替他在遥远的地方准备他可能永远也享受不到的所谓幸福,就先把他弄得那么可怜。即使说这种教育在目的方面是合理的,但把孩子置于不可容忍的束缚之中,硬要他们像服刑的囚徒似的连续不断地工作,欢乐的年岁是在哭泣、惩罚、恐吓和奴役中度过,这种做法对他们没有一点好处。

       教育过程不是企业生产流水线,所以不是严格控制每个环节,最后就会出产一个好产品。产品没有生命,不需要关照它的个性,越接近统一标准越好;而孩子是有血有肉的,每个孩子都独一无二,有着庄严的内在秩序。

        首先不要有培养完美孩子的想法。

        儿童有能力自己解决相关问题——只要他们成长中获得过友善和尊重,只要他目睹过得体的礼貌和修养,他就得到了这样的滋养。反之,成年人如果对孩子的一点无心之过不能表现出体恤,大惊小怪,上纲上线,逼迫孩子说“对不起”,这样才会损害孩子的友爱心。

        其次要接纳孩子的与众不同。

       对世界怀有美好的信任,和具有基本的安全防范常识并不冲突。家长应该把人际交往中各种潜在的危险告诉孩子,比如周围的人发生了什么事情,或媒体上报道了什么相关内容,就事论事地跟孩子谈谈,让孩子增加些常识。生活本来就是有悲有喜,有常规有意外。知道世界有灰暗,不等于要把世界看得灰暗;知道世界是光明的,也不等于毫无防范心理。这是你对社会应该有的态度,也是教育孩子应拿出的示范。

       我想说的是,在幼儿园的一切设施和条件中,没有比教师更重要的条件。

       如何判断一种游戏的优劣,我认为有三点核心判断:第一,孩子的参与程度高不高;第二,孩子投入的主动判断多不多,第三,是否伴有愉快的情绪体验。

       孩子一生会遇到许多困难,甚至是痛苦。面对这些问题,家长应首先给孩子树一个好榜样,而不是无克制地释放自己的情绪。一个不理性不克制的家长,只会给孩子制造更严重的心理负担,却不能教会他理性和克制。

       总之,要孩子学会守规则,就必须让孩子看到规则之美,并和孩子的理解力接轨,不能让规则以狱卒或魔鬼的样子出现。

       所以要想培养孩子乐观面对困难的态度,家长的态度首先要乐观,不能无意识地去渲染困难,避免放大孩子的负面情绪。

       幼儿教育的任务是启蒙,不是灌注散碎的简单知识。启蒙教育必须是自由的、快乐的,儿童体内的智力能量才能被激发出来;如果是压抑的、束缚的,令孩子不快乐,则会走到启蒙教育的反面,变成给儿童成长使绊子。

       孩子要的是“精神溺爱”,即家长能给予的最优质的父母之爱。这种爱不是由一大堆的物质堆成,而是由充足的相处、深厚的感情、自由的氛围、良好的榜样等等这些构成。其中,少立规矩,就是保障自由,提高爱的质量的重要方式之一。有一个物质丰富的童年不是件坏事,但拥有心理丰盈的童年才是人生的幸运。“自由意志”是家长送给孩子的最大的奢侈品。

       就是要自己观念上改变了,才内由衷的说出这些话,否则就都是些表面正确的没人爱听的话。

       时关注自己的潜台词。把潜台词说好了,并不是说每句话都要小心谨慎,都要去设计;而是要不断观察孩子,经常反思自己,从观念上提升自己。因为潜台词经常不是理性思考的一个结果,而是下意识的表达。意识提升了,话语自然也就到位了。

       婴儿都是只有“当下存在”的,希望我的孩子一生都可以在不同的当下找到美感和乐趣,而不总在寄予一个遥远的未来。

       野蛮的教育为了不可靠的将来而牺牲现在,使孩子受各种各样的束缚;为了替他在遥远的地方准备他可能永远也享受不到的所谓幸福,就先把他弄得那么可怜。即使说这种教育在目的方面是合理的,但把孩子置于不可容忍的束缚之中,硬要他们像服刑的囚徒似的连续不断地工作,欢乐的年岁是在哭泣、惩罚、恐吓和奴役中度过,这种做法对他们没有一点好处。

       母子间的感情应该是绵长而饱满的,但对孩子生活的参与程度必须递减。强烈的母爱不是对孩子恒久的占有,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母爱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母子一场,是生命中最深厚的缘分,深情只在这渐行渐远中才趋于真实。若母亲把顺序做反了,就是在做一件反自然的事,既让孩子童年贫瘠,又让孩子的成年生活窒息。

        长时间的不经意的否定杀伤力最大

       称得上“唠叨”的,是那些随口而出的、不断重复的、总给人带来负面情绪的话语,既没用又不中听。人最怕的是经常性的唠叨,负面影响在深远的岁月中慢慢呈现,发生的过程几乎感觉不到,但对一个生命的抑制作用是肯定的。它如同一把小刀子,会一点点削去一个人体内的正面生长力量,如好奇心、自信心、责任感、判断力等。

       如果我们站在江边只是为了等一只船的到来,体会的往往是“过尽千帆皆不是”的失落,如果沏一壶茶摇一柄蒲扇,坐在江边欣赏那波光粼粼,看到的就是“斜晖脉脉水悠悠”的美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中国传统的教育大法,也是培养孩子好习惯的最高宗旨。

        不求完美,这不是一种懈怠,而是一种勇气。人必先征服自己的自卑和虚荣,才有力量面对生命中的种种不完美。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