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哲学人生百态

读书摘抄(5):《故事里的教育智慧》之《孔子教育轶事》

2024-10-22  本文已影响0人  自愈之路

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孔子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都是他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也是他的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贡献最大的部分。

孔子是我国古代第1位重视“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善于细致地观察和分析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才能和志趣,然后他又根据不同对象加以培养,发展他们的所长。

有一次,学生子路和冉有同时问孔子:“听到道理之后是否马上去实行?”孔子回答子路说:“你有父兄在前,怎么可以听到就去做呢?”而对冉有则说:“听到后应该就去做。”

学生公西华不明白这是什么缘故,就问孔子,孔子说:“求(冉有)也退,故进之;由(子路)也兼人,故退之。”意思是:冉有太谨慎,所以要加以鼓励;子路急躁好胜,所以要加以抑止。由此可知,孔子对学生的教育和指导,不是无的放矢,而是很讲究从实际出发。

正因为如此,孔子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成就也各有不同:颜渊、闵子骞长于德行;宰我、子贡长以言辞;冉有、季路长于政事;子游、子夏长于文学。这都是平日“因材施教”而得的结果。

孔子常进行讨论式教学。《论语》中记述的讨论情况有多处。《论语·先进》关于“个言尔志”的讨论就很有意思。孔子一开始先动员说:“我虽比你们年龄大些,你们却不可因此而拘束,不敢畅所欲言。”然后提出问题说:“平时你们常有怀才不遇的说法。如果你真的遇到了知己,让你掌权,你将怎么办呢?”由于提出的问题是切合学生实际并带有启发性的,于是学生们侃侃而谈,各述己志。讨论中,他发现子路的急遽回答中有一些与自己不合的观点,就是孔子认为治国要用礼让,而子路的说法不谦让,他也不加斥责而只是笑笑而已。既不打断别人的发言,也不立即下评语。学生曾皙不愿意发言,在那里弹琴。孔子鼓励说:“说说自己的想法罢了,这有什么关系。”结果曾皙讲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他的志向是:暮春三月的时候,邀集20岁的朋友五、六人和六、七个儿童,到鲁国南城边沂水中去洗澡,又到了祭天求雨的舞雩(yu)坛上去乘凉,彼此唱个歌儿,一同回来。夫子听了,这正是反映了自己政治主张行不通的失意后的一种安贫乐道、闲时逸乐的生活情趣,所以叹息称赞到:“这四个人的志向,我只同意曾点(曾皙)一个人呢!”由此可知,他组织的讨论会是成功的。他能以谦和的态度对待学生,又能根据学生思想状况拟出富有启发性的题目,诱导学生踊跃发言。

孔子的教学,不是采用哪种教师一人唱独角戏,板着面孔说教的注入式是教学,而广泛使用了的启发式问答的方法。他不但经常向学生提出启发性问题,而且还鼓励学生向老师提出问题。仅据《论语》的记载,他的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就达100多次,如“问仁”、“问礼”、“问政”、“问孝”、“问知”、“问士”、“问友”、“问耻”……他在问答中很讲民主。对学生超过了老师见解的回答,他就公开表示向学生学习。有一次子夏问及“素以为绚”的事,即“有了素的质地,就拿做华采了,这是怎样的说法呢?”孔子说:“素以为绚,不是说素就是绚,是因素而加从绚,好像绘画必先有素底,然后再加上彩色,这就是‘素以为炫’的意思了。”子夏听了孔子的话,忽然领悟到“礼”上说:“这样看来,大概一切礼节,都把忠信作底子,礼节不是后起的吗?”孔子高兴地说:“启发我的是子夏呀!”面对颜回“闻一知十”的聪明,他公开承认自愧不如。对学生中凡能提出具有深刻意义的问题的,也要给予“大哉问”、“善哉问”的很多褒奖,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发现问题。他所不满意的也正是那些“学而不思”、“不曰如之如之和”的学生。

学问、学问,问也是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而唱独角戏的注入式教学恰恰要求学生“但听勿问”。因此,鼓励学生提问不能不说是孔子的一大贡献。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