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路8 | 令人羡慕的自由生育
“孩子其实并不是你们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自身渴求的儿女。他们借你们而生,却并非从你们而来” ——纪伯伦在《先知》
![](https://img.haomeiwen.com/i10884289/b392e87dc81ad522.png)
刘老师手术结束,全家人短暂的团聚后,弟弟带着弟妹一起回苏州了。
其实打心眼里佩服他们两口子的生活方式,生完孩子以后,依旧是二人世界最重要,四个月的宝宝交给爷爷奶奶,俩人回到城市工作赚钱,远程配送物资和经济支持,等孩子到了学龄再接回身边。
我也问弟媳,真的放心和舍得这么小的宝宝,远在几千公里外的爷爷奶奶那儿吗?
弟媳说这个决定并非临时起意,在怀孩子之前就提前想好了孩子的抚育方式,心理建设的周期足够长,加上孕期哺乳期全程陪伴,尽管分别依旧会有不舍,但还是能接受的。
不得不说,弟媳和我妈算是婆媳关系里十分轻松自然的,带孩子是最容易出现矛盾的事情,但俩人这几个月相处甚好,互帮互助,我妈不执著于“经验至上”,弟媳也不纠结老人“习惯难改”,遇到事情和问题都有商有量,绝不武断决策。
人与人许多矛盾的根源其实来自不信任,由于不信任,在带孩子这件事上,自己身心俱疲,老人帮忙还落了埋怨,对彼此的不满日积月累,终有一天彻底爆发。
弟弟作为婆媳关系的核心中间人,‘粗放散养’的态度,更让带孩子的人获得更多自由。弟弟常说,孩子谁带谁提要求,不带的人不能提条件,包括他自己。
我身边不乏因为孩子分崩离析的例子,在这些真实的反面教材里,一家人各自为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还有甩手掌柜整天站着说话不腰疼,很多事旁观者听了都觉得血压升高,何况暴风中心里的人。
我恐惧生孩子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来自新生命可能会对自己既定生活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也可能会带来更多纯付出的负面社会连接。简单来说,我渴望平等自由的生育方式——尽管我有了孩子,但首先,我还是我,其次才是别人的妻子,孩子的母亲。
我要作为第一人称的我继续走完人生路,而不是因为多了一重身份一个头衔改变一切。
纪伯伦在《先知》中写道:“孩子其实并不是你们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自身渴求的儿女。他们借你们而生,却并非从你们而来。”
藏羚羊一出生就要学会站立和行走,否则亲生母亲也会将它淘汰。宝宝虽小,但他仍是独立灵魂的新生命体,无论身体还是精神,都比你想象中要坚强得多。
不过要在中国式家庭里实现这样的‘自由生育’,任劳任怨的老一辈,年轻父母开明豁达的思想,老少之间互帮互助的精神缺一不可,这也是我打心眼里羡慕弟弟弟媳的原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