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11
镜子
“康德喜欢谈话,但他喜欢一个人说,如果有人打断或反驳,就会显得很不愉快……”尽管是著名的大师,也会有自负的时候,何况常人。批判别人曾被选为最浪费时间的事情之一,然而大多数人又刚好落入“爱好找别人的瑕疵,不在意自己的不足”的圈套。其实,最需要审视的,未必是旁人,而是自己。
唐太宗对敢于进谏的魏征算是“又爱又恨”。有一次,唐太宗读完隋炀帝的文集,就跟左右大臣说:“我看隋炀帝这个人,学问渊博,也懂得尧、舜好,桀、纣不好,为什么干出这么荒唐的事情?”魏征接口说:“一个皇帝光靠聪明渊博不行,还应虚心倾听臣子的意见,隋炀帝说的是尧舜的话,干的是桀纣的事,到头来稀里糊涂,自取灭亡。”太宗听了点头称赞。当然,国家是太宗在治理,并不是每次意见都能相投合的。又有一次,魏征在朝廷和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太宗扬言:“早晚要杀了那个乡巴佬。”后因为长孙皇后的求情,才冷静下来。魏征死后,太宗还留着眼泪说:“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镜子了。”这样的君主,能听得进臣子的意见,也会懂得臣子的良苦用心,知道通过臣子来检点自己,大唐盛世国家被治理的风生水起。魏征这一面“镜子”,照亮了太宗的明君之路,只有明了了自己治理国家的弱点,才会理解别人犯的错,百姓吃得苦。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像唐太宗这样的觉悟,相当著名的就数刘邦项羽这对。刘邦地头痞子出生,一问三不知,却敢于用人,对待亲信非常友好,说的最多的就是:“为之奈何?”而项羽,一代豪杰,心胸却不够宽,猜疑又小气,还不愿意听范增的话,被骂:“庶子不足与谋!”最后乌江自刎,还埋怨这是天命。又有袁绍不听田丰之言,最终兵败官渡。由此看来,“听话”真是太重要了,通过“听话”这一过程,对自己原来的想法进行重新的审视,减少了错误发生的概率。虽然当时你的内心一定充满了矛盾,但是只有这样,才不会过分的相信自己,只偏袒自己一方。
镜子,并不是透过镜子来辨别自己外貌美丑,而是透过镜子来照进自己的内心,在污迹斑斑的镜面上,认识到最真实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