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杯
进入简书参加日更之后,每天都面临写什么的问题。很多前辈都说,输入才能输出,于是读书的时间也多了。近日翻出书架上林清玄先生的《放下即幸福》,2014年出版的,已经记不清当时买的动机,或许被其中的豁达明朗吸引,可买回来后没有细翻,便束之高阁。
林先生的文章,篇幅不长,需要反复研读回味,每篇都从一位禅师的诗偈开始,中间穿插小故事,引入对人生的哲理的妙解。
读书之前,先了解一下作者生平,可以更好地便于理解其文字中传达的思想和道义。林先生1953年出生于台湾省高雄县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8岁时立志成为作家,养成了一生读书的习惯。学生时代即从事杂志编辑工作,曾创办《新闻人周报》,20岁时出版第一本书《阳园已唱千千遍》,大学毕业后服兵役两年,后在报纸、电视等传媒界工作多年,成绩斐然。1985年去大溪山闭关三年,出关后开始写作“菩提系列”,1995年再次闭关两年,后推出有声书系列。不难看出,先生幼年立志,且年纪轻轻便有所为,在信息最广泛的传媒界历练后,选择清净作学问。先生的文章透露着禅意。其谓“禅心是综合了释、儒、道三家,有佛家出世的慧解,道家的自然无为观念,以及儒家的入世精神”。想必丰富如他的经历,应该是都体验过吧。
《空出我们的杯子》开篇引用了中峰明本禅师的“无端知妙谛,有识是尘心;欲洗沉心净,寻山末畏深”。通过两则小故事开解,一则是练习武术的年轻人欲拜师,希望成为第一流的武术家,师父说要十年,他听后嫌时间太长,分别说那加倍用功和夜以继日的练习是不是可以缩短时间,师傅分别回答那要二十年、三十年。年轻人不解,师父笑着说:“如果你的眼睛一直认定一个目标,你哪里还有眼睛看见自己呢?”还有一则故事是一位著名小说家想拜禅师学习,禅师要求讲一个最简单的桃太郎故事,但是需要像妈妈哄睡孩子一样的感觉。小说家每次去找禅师,都被以没有达到妈妈的程度为由拒绝,五年后,禅师才允许小说家把故事讲出来并收其为弟子。
短短两则故事,简单明了,寓意深远。习武最高境界是做到自我的反省和开启,妈妈为孩子讲故事,没有丝毫旁心。无求和清净心,才能达到做一件事不掺杂任何外力外因,纯粹清明,符合自然的发展规律,不受得失心左右,没有界限和束缚,方接近本质状态。
老话有讲:修心当以净心为要,修道当以无我为基。很多文人大家的作品在平淡朴实之中,通过寻常小事,即串联出鲜活有灵魂的文章,将人生真谛娓娓道来,美目养心,涵义深远,引人深思。背后的付出,坚持,本真,通透,对人性的悟解,对事物的认知,真不是短期内修行可至。
林先生在文章中提出,如果我们的执着深重,杯子装满了,连一滴水也倒不进来,哪里还能看清杯子里的事物呢?空杯的状态,我们早已耳闻,可是生活中很多时候做到却很难。
言归正传,回到日更命题上来,直感觉自己仿佛刘姥姥入了简书这大观园,看这也新奇,看那也不够,真是感叹书到用时方恨少。虽然每天面临命题之困,但这个过程仿佛也是在倒水,把积郁一点点倾述,如抽丝剥茧,逐渐轻身,思绪输注笔端也就释放了,不断的输入输出,日益循环,水慢慢就活起来了。话又说回来,对于本就杯内不满的自己,何以空杯,且追且赶,日耕不辍,努力向学,用心感悟。何时到了不为更而更,发愿内心,从心所欲,岂不妙哉。
文末,以陆游在《示子遹》勉励:
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
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宏大。
怪奇亦间出,如石漱湍濑。
数仞李杜墙,常恨欠领会。
元白才倚门,温李真自郐。
正令笔扛鼎,亦未造三昧。
诗为六艺一,岂用资狡狯?
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