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斧声烛影”神秘面纱(90)
第七章 迁都之争
第四节 从逻辑上分析
(续昨)三,宰相赵普,尤其反对赵光义成为皇位继承人。前面谈到过,赵普之所以被赵匡胤罢免宰相,因为赵普一直与赵光义针锋相对,本来,朝廷内大臣、重臣之间有争斗,对皇帝来说不是坏事,反而是好事!这是皇帝的制衡之术,如此简单的道理,赵匡胤会不懂?可他偏偏将赵普撵出朝廷,让赵光义一家独大,为什么?维护赵光义的“储君”地位呗!假如赵匡胤想打击赵光义的势力,只要稍微偏向赵普,就够赵光义喝一壶了。
四,如何树立自己威信,如何分化大臣权势,赵匡胤在这方面是艺术大师,古代封建帝王中,很少有人可以与其匹敌。比如,《邵氏闻见后录》卷一记载,唐朝以来,大臣和皇帝讨论国政,都是列坐殿上,叫做“坐而论道”。赵匡胤感觉大臣与皇帝平起平坐,削弱了皇帝威信,这个规矩得改!一日,宰相范质(笔者注:范质、王溥、魏仁浦是宋朝第一任宰相)等犹坐,赵匡胤假装说:“我目昏,你们自己拿文书来看。”范质等站起,将各自手里的表章送到赵匡胤御案,回头想再坐,赵匡胤已密令宦官将座位拿走了,从此以后,大臣与皇帝议论国事,都是站着。
另外,赵匡胤为了防止群臣站着议政时交头接耳,他发明一种官帽叫“长翅乌纱帽”。帽子后面有一对长翅,官员戴着这种帽子,只要交头接耳,就会碰到别人的脸。
赵普独任宰相后期,赵匡胤忌惮他权力过大,特意设立副宰相“参知政事”的职位,用以分化赵普的相权。
等等,等等。
如此种种,可见赵匡胤对朝局掌控,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赵光义的势力到底能否威胁他的皇权?或者说,他这个皇帝,该如何应对赵光义的势力膨胀?赵匡胤比谁都清楚。
就迁都一事,清朝大学问家王夫之评论说:“迨及暮年,太宗威望隆,而羽翼成,太祖且患其逼,而知德昭之不保。”恐怕很失偏颇,的的确确是看轻了赵匡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