疗愈写作散文

占有与体验(7.29)

2019-07-29  本文已影响90人  心语花香
当生命中存在的一切呈现又消失,我们是否曾拥有?

    弗洛姆写过一本书《占有还是存在》,对心理治疗者很有启发。这本书的基本观点大致是:有两种根本不同的生活态度,一种是占有,一种是体验生活。对生活持占有态度的人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从学习方面来说,重占有的学生上课用心听讲,课后复习背诵。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占有知识。占有知识又是为了什么呢?当然是为了考试得高分,为了文凭和学位,为了夸耀于人的面子等等,总之还是为了占有。这种学习看似很用心,但内心的体验是紧张焦虑的,即使勉强学而优则仕,也体会不到生活的乐趣。

      重体验的学习则以《论语》开头为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见,孔子把学习当作一件愉快的事情。重体验的学生喜欢思考,乐于钻研,主要的动力来自他们对书本的兴趣,因为感兴趣,所以更容易钻进去,什么困难也能克服。用一句话来说:天下无难事,就怕没兴趣。

      许多人报怨记忆力不好,往往想记住的知识记不住,不想记住的令人烦恼的事情却偏偏忘不了。记忆为什么故意跟人作对呢?这是由于他们故意跟自己作对的结果:不感兴趣的书本知识,硬逼着自己去记;现实中令人烦恼的事情不去深入思考症结所在,却刻意回避,不去解决。一个人只要不接受自己,不接受现实,那就注定要陷入在苦恼之中不能自拔。既然一脑门子都是苦恼,那读书的兴趣从哪里来?记忆又怎么好得了呢?

      我们还要问:记忆好,要它做什么?世间的知识、财富、名利、权势等等,谁也占不尽,记忆不够用是必然的。可见,诉苦记忆不好的人,根子在于想占有的太多以至于占有不了,因而苦恼。越苦恼,就越记不住了。如果没什么不切实际的奢望,记不住就反复学,达到什么水平接受什么水平。经常学,该记住的总会记住。要不然怎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呢。假如过目不忘,根本不需要“学而时习之”就能考满分,那就无法享受“温故而知新”的乐趣,损失未免太大了。

      从人际交往来说,重占有的人在与人交谈时是不大自然的,甚至是紧张或者不安的。因为他想控制或者利用别人,又怕被别人利用和控制。跟这样的人谈话,很多事情不能谈。他或许沉默不语,等着占有别人的信息或者等待别人言多必失。或许滔滔不绝,显示自己的高尚或者富有。占有态度最常见的表现是爱挑别人的错,指责或者命令对方,而自己是正确的,至少原则上是正确的。如果和这样的人讨论事情,即使明知理亏也要争个你死我活,因为他必须占有自己的观点,改变看法等于失去了阵地。对于重占有的人来说,人际交往就等于勾心斗角,即使得不到新的占有物,至少也不能让人家占便宜。所以他们体会不到人际交往的乐趣。”

      上述内容出现在第五章《适应与调节》的最后,在行为体验的后面。读了半天还是不太懂。对号入座的话,生活中几乎没有人不重占有,生命之初,我们就是先占有了食物,占有了父母亲人的关爱才得以存活。在患得患失的过程中,人们丰富着自己的体验。比如:本来以占有知识为目的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也可以体验学有所得的快乐,以及攻克难关的成就感。占有知识的本身也是一个丰富体验过程。那么人的成长,丰富阅历的过程是占有体验的过程呢,还是被各种体验占有的过程呢?还真有点说不清。作者写这一段大约是劝导心理治疗者要多多体验生活,别老想着占有。或者是提示我们对待神经症的治疗可以从丰富体验入手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