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一一有志而学

2019-01-29  本文已影响58人  玫兰妮

    一直都特别喜欢孔子,在我心中,孔子是一个有温度的人。在樊登读书会听了《孔子如来》这本书之后,我就在网上买了鲍鹏山著的《孔子传》,并且在安阳教师读书会群里跟着大家一起啃读《论语》,感觉收获颇丰。

孔子一一有志而学

    孔子的先祖为商汤,贵为天子,后来家道中落,从商之王族到周之诸侯,再到宋国公卿,到孔子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叔梁纥只是鲁国的士,沦落到了必须靠俸禄生存的地步。

    但是,孔子长大之后,即便是"士"这一身份,也被剥夺了。17岁那年,孔子母亲去世,成为孤儿。在合葬了父母之后,孔子就遭遇了他人生中最尴尬的一件事。鲁国的执政上卿季氏昭告全国,要在家宴请所有的鲁国仕族子弟。这次家宴,实际上是政府部门对士族重新进行身份认证。在季氏家门口,孔子遭到了季氏家臣的拒绝,这就意味着孔子失去了士族的身份,同时也失去了进入上层社会的资格。

      受此打击的孔子并没有一蹶不振,旁人的轻视反倒激起了孔子内心的自强,于是年轻的孔子离开鲁国去了宋国,在宋国一待就是三年。

    三年之后,20岁的孔子重回鲁国,并在鲁国生了一个儿子。鲁昭公听说孔子生了孩子,特意派人给孔子送了一条大鲤鱼,表示祝贺,因此孔子的儿子就叫孔鲤。

    我想,每一个人都会对孔子的变化感到非常奇怪。短短三年的时间,孔子就从一个被季氏家臣拒绝入门的、被剥夺了“士”这一最底层身份的人,摇身一变,成为一个连国君都要给他送贺礼的重臣,这三年中究竟发生了些什么事呢?

  我想,能够解释这一变化的,应该是孔子所说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在孔子的一生中,"志"和“学”占了极为重要的地位。

    孔子通过不断学习,终于在15岁那年领悟到,人生有超越于职业之上的价值,那就是探索学问所特有的魅力。当一个人的学习不再是为了谋生,而是追寻学习所带来的快乐时,他心中就会有不竭的学习动力。因此,孔子才会发自肺腑地写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怎样才能做到"乐之”呢?那就是超越世俗、超越谋生。

      我在想,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会觉得学习很痛苦呢?因为他们的学习的目的太狭隘了,学习仅仅是为了考一个高的分数,学习仅仅是为了考高中考大学,当一个人将学习当做实现目的的一种工具时,他就很难主动的、长久地去学习,这也是成人参加工作之后很少再进修学习的原因。

      正因为孔子15岁那年领悟到了求学的真正价值一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因此,孔子的一生从未停止过学习。他向师襄学琴,向老子问礼,真正践行了“三人行必有我师”。孔子自己也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孔子的一生从未忘记过自己的“志”,也从未停止过“学”,有了“志于学”,才有了30岁“而立”的孔子,有了40岁“不惑”的孔子,有了50岁“知天命”的孔子,有了60岁“耳顺"的孔子,有了70岁“从心所欲不逾距"的孔子。

      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问问自己:自己的"志”是什么?自己能不能做到终身学习?作为老师,我们也应该经常问问自己:可曾在学生心中播下一粒"志”的种子?可曾重视学生的学习力?

    有志则行远,好学则精进,有志而学,万事皆成。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